目前分類:梨園憶舊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爭妍鬥豔的同一時期,北京京劇舞台上異軍突起,出現了一個專演「花旦」戲的藝術流派,那就是于連泉(藝名「小翠花」)首創的「小派」。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因此,「龍戲」在中國傳統京劇中也屢見不鮮。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年,北京中央電視台播放了上海京劇院在天蟾逸夫舞台演出的《玉堂春》,由黃(桂秋)派李慧、荀派熊明霞飾演前後蘇三的《起解》和梅派史依弘的《會審•監會•團圓》,不同旦行流派的精彩展示,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由此,想起了有關早年山西省洪洞縣長期不許演出《玉堂春》的「禁忌」。理由是在這齣戲中,蘇三起解時有句唱詞是:「越思想越心頭恨,洪洞縣內無好人。」又說戲中的角色沈延林是洪洞縣人,他嫖娼宿院不大光彩。因此洪洞縣人是不許在他們的縣境內上演《玉堂春》的。另有河北曲周縣內也不准演《玉堂春》,說是戲中的三公子王金龍為曲周縣人,他尋花問柳,金盡被逐,淪為乞丐後仍春心不改,與蘇三在關王廟相會時還要在「神案桌下敘一敘舊情」,實在不大體面。再說,在《會審》中潘必正也講「分明是他王氏門中不幸,出了這個敗家之子!」等台詞。這就使得曲周縣人,特別是曲周城內姓王的人家更為憤怒,所以舊時的洪洞、曲周兩縣不准演《玉堂春》,即此原因。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聽到些許傳言,筆者所說只是「傳言」,不要太計較當真,傳言嘛,聽聽就算了,說的是有業司過往「科班時代」、稱為「經勵科」邀角辦戲人發的牢騷:臺灣不少京劇愛好的戲迷,不僅「挑戲」,甚至還「挑角」!言下之意,這位邀角人說這些話時,似乎有些委屈。筆者愚見,要看從哪個角度說:既屬京劇愛好者,當然是經常觀賞京劇,聽或看次數多了,不但懂京劇,甚至也能分辨台上演員「演」與「唱」的好與不好。既被稱為愛好者,當然是懂戲的觀眾,套句今日廣告中的標語――物超所值」。這位被內行稱為「經勵科」的邀角人,辛辛苦苦兩岸奔波,說穿了不就是為能多賺點兒銀子,為你賺了人家的錢,豈能不讓人家有所挑揀?觀賞京劇的觀眾,誰不希望花較高價錢的票錢,觀賞到自己滿意的好角演的好戲?這能抱怨觀眾們的挑三揀四嗎?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麒北馬關外唐」之唐韻笙,早年曾有過兩個藝兼文武、青春美貌的女弟子田子文和陳麒麟,陳還是唐韻笙的義女。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年,上海京劇院梅派青衣史依弘先後在滬、京兩地出人意外地演出了程派名劇《鎖麟囊》,竟然大獲好評。8月6日,被媒體稱之為「新五小程旦」的呂洋、周婧、郭瑋、隋曉慶、趙歡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聯袂合演全部《鎖麟囊》,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當晚進行了直播。後又應廣大觀眾要求,8月14日白天重播。這是繼1983年為紀念程硯秋逝世二十五週年,新豔秋、趙榮琛、王吟秋、李世濟、李薔華同演該劇和2003年「五小程旦」李海燕、張火丁、遲小秋、李佩紅、劉桂娟再演《鎖麟囊》之後的又一梨園盛事。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京劇史》(中卷)(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二十四章〈京劇走向世界〉中說到梅蘭芳1919、1924、1956年三次訪日,1930年訪美,1935、1952年兩次訪蘇(聯),也說到十三旦(劉昭容)1922年赴新加坡、印尼,1925年黃玉麟、十三旦、小楊月樓相繼率班赴日本演出。1939年程硯秋赴歐洲考察。在該章第六節「京劇在新加坡」中又說到「大約1910年。慶升平落成不久,請來一個福州戲班(新和祥班,一說「新祥和班」)來表演。」「第一批到新加坡來的京戲藝人――即慶升平的新和祥班,人數相當多,計有花旦白牡丹、女小生如月樵、紅生李榮芳、武生金絲猴、五歲紅、武行張金山等八十餘人……這是京戲南下東南亞的開門炮。」――看來,《中國京劇史》所載最早在國外演出京劇的時間是1910年,演員是福州藝人白牡丹等人。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1940年秦瘦鷗的小說《秋海棠》問世後,先後被改編成話劇、滬劇和評彈搬上舞台,賣座極一時之盛。著名話劇演員石揮還因出色地創造了「秋海棠」這一生動的藝術形象,而獲得「話劇皇帝」的美稱。那幾年,「秋海棠」與羅湘琦之戀情悲劇,幾至家喻戶曉。儘管小說作者在「前言」中聲明並不影射任何人,但究竟誰是「秋海棠」的原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京央視戲曲頻道首次播放六年前拍攝的京劇音配像《四大坤旦選段》,其中有雪艷琴的《鐵弓緣》(王艷配像)、新艷秋的《霸王遇虞姬》(呂洋配像)、章遏雲的《拾玉鐲》(唐禾香配像)、杜麗雲的《上陽宮》(張笠媛配像飾江采萍)。除新艷秋那曾與楊小樓合演過的《霸王遇虞姬》獨家新戲有[二簧]、[西皮]各一段之外,其餘三位每人只有一段,總共不過十幾分鐘,實在太短,很不過癮,但這些取自八十年前的老唱片中的唱段,畢竟來之不易,彌足珍貴矣!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拙文〈哪幾位才是「四大坤旦」?〉在《弘報》刊出後,接到幾位讀者來電,說是「四大坤旦」後面兩位雪艷琴、章遏雲以及後來被社會輿論、戲迷觀眾「補」入的新艷秋,大家多少都有所了解;只是對前兩位胡碧蘭和孟麗君,都很不熟悉。要求筆者再作些介紹,為此,蒐集資料撰成此文,以饗讀者。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戲、票戲過程中,受教於多位名師,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屬名列「臺灣四大鬚生」之一的哈元章老師。大家都知道他曾在空軍大鵬劇隊演而優則教,藝宗馬派老生,以《打漁殺家》、《三娘教子》、《南天門》等戲最為拿手。在文化大學戲劇系國劇組任教多年。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正值氣候宜人、處處奼紫嫣紅的晚春時節,這也是最適於旅遊的季節;而此刻我的腦海中不由得特別懷念起一位忘年的故友來,那便是上海梅蘭芳藝術研究會會長史美恂先生。就是去年此時,在我短短數日的上海旅次中,一向健朗活躍的史會長竟猝然辭世,而我大概是他最後見面的朋友,在當時筆者內心的震憾傷悼真是難以言喻!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者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慧芳老師,係在2011年5月23日病逝於北京。與慧芳老師蘇州同鄉的蘇宗仁老師,捎來紀念文稿一札。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經營人張德林先生,在他的《古稀敘懷》著中也有〈慧芳老師,走好!〉追悼文字,讀之使人感動拭淚。編者愛戲,以票友習唱小生行,曾得慧芳老師兩度教導,口傳手把,不忘芝範。即今既有二位先進輩撰文追悼慧芳老師,編者願增添拙辭以彙整之,一同緬懷老師風範。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北京央視戲曲頻道「名段欣賞」欄目播放原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名旦許嘉寶演唱《呂布與貂蟬》中的唱段,不由想起了1982年攝製,葉少蘭、許嘉寶夫婦主演的京劇藝術影片《呂布與貂蟬》。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北京央視戲曲頻道播放了三場上海麒派研習班的彙報演出。有上海京劇院于輝的《清風亭》、郭毅的《烏龍院》和福建京劇院田磊「一趕二」的《楚漢相爭》(《鴻門宴》、《追韓信》)。特別是《鴻門宴》中張良的這一行當,是所謂的「光下巴老生」(不戴髯口但用老生唱念),即麒派獨有的「大嗓小生」,引起了觀眾很大興趣。由此,想起了周信芳(麒麟童)的大嗓小生戲。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O年代初,尚小雲三次率團到青島演出,當時我寄居在外婆家讀初中,幾乎每天晚上都有機會跟隨外婆和舅舅到劇場觀戲。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我寄居在青島外婆家讀初中,外婆和舅舅都是京劇迷,凡是好角到青島演出他們定然場場不落。當時在青島永安大戲院有我家常年的包廂,我幾乎天天跟隨外婆到劇場看戲。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