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將要入夏,第七屆臺灣.浙江文化節,溫州文化週迎來了一系列的活動:溫州市工藝美術展、永嘉大師「證道歌」與書畫作品展和2013526日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的精品折子戲專場,由於承辦的威景國際文化公司宣傳工作成功,吸引了滿場愛戲和好奇的觀眾,開演前的大排長龍,進場時的熱鬧擁擠,滿園子的座無虛席和演出中的掌聲不斷,在在證明了戲劇文化的感染力既深且鉅。

名曰「南戲印記」,所謂「南戲」乃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流行在浙閩地區的溫州雜劇,由於宋室南渡,北方汴京(開封)的各種技藝,大量地被繁華的臨安(杭州)城內外的遊藝場所吸收。當時固定的演出場地叫做「瓦子」每個瓦子又有若干勾欄,所以至今還有「勾欄瓦舍」的名稱。「印記」本意為執政者的印信。認識南戲,先從折子精品入門,最能引起興趣。

舞台上的佈景和美術設計,烘托出藝文氣息。兩旁的唱詞道白字幕使劇情淺顯易懂,主要演員個個年紀輕、演技出色,外在形象討好,表情動作樸質誇張,刻劃白描傳神。最吸睛的是開場、報幕、終篇,由藝名「小寶」的陳忠達串場,他出現在台左方,用溫州方言唱「鼓詞」,有說有唱,以唱為主,文體韻散相間,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最特別的是伴奏樂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板和梆等,一人又拍又打、又彈又敲,忙而不亂,娓娓道來,趣味橫生。

一、甌劇《獅吼記.跪池》原為崑劇常演劇目,甌劇因溫州地區古稱東甌,故名。伴奏以笛、板胡為主,打擊樂多用大鑼大鼓。表演方面,各行當的特殊步法最具特色。陳季常妻善妒,因蘇東坡約遊春狎妓,罰丈夫常跪池邊,適東坡來訪,從中挑唆,三人互動詼諧。陳懼內,後來怕老婆就叫「季常之癖」。小生方汝將乃國家一級演員,飾陳季常善使水袖,兩手左右快轉圈,表現詼諧油滑。此角色太收則呆板乏味,太放又淺薄庸俗,男主角拿捏恰當。

二、越劇《荊釵記.見娘》居宋元南戲「荊、劉、拜、殺」之首。書生王十朋中狀元,見娘到京,得知妻錢玉蓮投江自盡。母子團圓時,集悲喜於一場。小生黃燕舞飾演王十朋,與老旦有不少精彩互動。

三、崑劇《西廂記.佳期》是花旦、閨門旦由騰騰的獨角戲,她青春貌美、身材曼妙,條件上乘。圓場腳步靈活,一段唱詞:「小姐多丰采,君瑞濟川才」與京劇如出一轍。一雙情侶襄王神女會,撇得紅娘門外站。想像室內魚水情,不禁以腰巾遮面,嬌羞難已,表演稱職。

四、越劇《梁祝.十八相送》兩位清秀佳人沿途對唱,勾起眾人對黃梅調的回憶。

五、甌劇《白蛇傳.斷橋》,金山寺水鬥之後,三人西湖相遇,一個愛怨交織、一個憤恨至極,方汝將的許仙周旋其間。在青兒劍鋒逼迫下,水袖翻騰、跪步行進、單足立定、全身顫抖、躍起再重摔屁股坐子、鞋履滑落再滑步挺直躺平、再一次騰空翻,身段精采絕倫,地方戲的鮮活誇張更適合刻劃內心戲。全場對有「紅梅之星」稱號的優秀小生讚不絕口。

南戲的形成在元劇之先,換言之,元劇的興起緊接在南戲之後。今日吾人有幸得窺南戲風貌,進而演變成元雜劇、明傳奇、清崑曲直至花部、皮黃、京劇,或許更能了解中國戲曲發展之梗概、源流。

 

16《獅吼記.跪池》劇照

《獅吼記.跪池》劇照

 

16《白蛇傳》劇照

《白蛇傳》劇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弘報 南戲
    全站熱搜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