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爭妍鬥豔的同一時期,北京京劇舞台上異軍突起,出現了一個專演「花旦」戲的藝術流派,那就是于連泉(藝名「小翠花」)首創的「小派」。

戲曲演員起藝名,都有一個「為什麼」的問題。譚鑫培藝名「小叫天」(後改「譚叫天」),是因為他父親譚志道(「三慶班」的老旦演員)藝名是「叫天子」。楊小樓年輕時的藝名曾叫過「小楊猴子」,是因為他父親楊月樓的外號叫「楊猴子」。周信芳的藝名「麒麟童」,是因為他七歲登台演戲時,戲院裡寫「海報」的人寫成了這三個字,於是他就一直以此為藝名了。張英傑的藝名是「蓋叫天」,涵義是,在表演藝術上要超過譚鑫培。

于連泉是「喜連成」(後稱「富連成」)科班第二科,「連」字輩的學生,那為什麼要叫「小翠花」呢?說起來,那是1918年的事了。

于連泉原籍山東登州,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外西草丆。父親于海泉,清末在都察院工作,喜好京劇。于連泉幼名桂森,九歲時被父親送進郭際湘(藝名老水仙花)主辦的「鳴盛和」科班學戲,學名于勝琴,藝名「小水仙花」。

入科後,勤奮好學,刻苦用功,得到老師的青睞。「鳴盛和」科班的「旦行」老師們路三寶、田桂鳳、侯俊山、余玉琴都給于盛琴說過戲。班主郭際湘還親自給他說了一齣《鐵弓緣》。所以,于盛琴進科班雖時間不長,但會的戲倒不少。

1912年(民國元年),「鳴盛和」科班解散,學生們藝業中斷,只好各奔前程。于海泉又拜託「喜連成」科班的武功教師宋起山幫忙,請他向班主任葉春善說說,想把于盛琴送去學戲,但經多次懇求,得到的回答卻是:「等機會。

于盛琴在家等了一年多,雖然每天還是照常練功、溫習戲碼,但總覺悶得慌。有一天他到廣和樓後台找以前「鳴盛和」科班的老同學劉連湘(當時劉已入「喜連成」學「武旦」)。于盛琴剛走進後台,劉連湘跑過來第一句話就問「《三疑計》裡的丫鬟,你忘了沒有?」于答:「沒忘啊!」「好!」劉說完就走,于盛琴心裡納悶:「這是怎麼回事啊?」

原來,那天「喜連成」在廣和樓演的劇目有一齣《三疑計》,戲快開演了,戲中角色林慧娘、唐通、陸世科都已扮好,可是扮丫環翠花的學生李連貞突然得了重病,不能扮戲;但這個活兒其他學生又不會,現說又來不及,把管事的先生急得團團轉,想不出辦法來。

恰在此時,于盛琴來了,劉連湘靈機一動,趕緊找到總教習蕭長華馬上推薦――叫于盛琴替李連貞扮演小丫環。「救場如救火」,蕭先生只好答允。于盛琴抓緊扮好戲,就上場演出了。

「喜連成」社長葉春善照例到廣和樓前台看看,此時,《三疑計》正演到精采之處,最吸引葉春善的就是那個小丫環翠花――扮相漂亮,表演生動,十分出色。他心想:「這孩子是誰呀?」看完戲到後台,一問蕭長華,才知此人是劉連湘以前在「鳴盛和」的同學,來串門的。葉社長和蕭教習一商量:「把他留下來吧!」於是,就叫劉連湘通知于盛琴的家長,到社裡來立「關書」(學生進科班立的字據)。

就這樣,于盛琴第二次坐科了,他被編進二科「連」字輩,取名「于連泉」。因他在《三疑計》中扮演的丫環叫「翠花」,葉春善就對蕭長華說:「就讓他叫小翠花吧!」

至於「小翠花」也有寫成「筱翠花」的,一些京劇史書、辭典,不少報刊雜誌以及早年的海報廣告上,也是寫法不一。雖然,這兩字讀音相同,意思也一樣,那麼到底應寫哪個字呢?筆者認為應該是「小翠花」――這是因為在小翠花口述、柳以真整理的《京劇花旦表演藝術》一書(1962年5月,北京出版社,頁151)中,于先生在談了因演《三疑計》而被取名之事後寫道:「……因此,蕭長華就和葉春善商議,給我取名叫『小翠花』。這個名字倒也很有紀念意義的。」所以還是應該尊重于連泉先生本人的意願,用「小翠花」為好。

arrow
arrow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