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0010月,國光劇團由魏海敏主演的《孟小冬》京劇歌唱劇翻新再製,值得注意。新編戲重現舞台,將赴上海、北京巡演,除了藝術價值受肯定,市場需求也是一大因素。票房滿座,加上連續兩晚老中青觀眾濟濟一堂,值得編劇安祈老師和國光團隊驕傲和安慰。

全劇以「靈魂的回眸」與「聲音的追尋」為主軸。台前的孟小冬其實深深投射出幕後的余叔岩,她非但學到余派之精髓奧妙,更體會到余為人之高尚與重藝之品德。劇中還暗藏兩層隱喻,一是魏海敏的學唱經歷,不斷地努力鍛鍊嗓音,打開了更寬廣的戲路;二是編劇者二三十年來的心路歷程,期待以不同的手法呈現心靈的聲音。一部戲的成功取決於它的深度和廣度,《孟》劇庶乎兼而有之。

孟氏出身梨園世家,九歲學戲,十二歲登台演出,十四歲在上海共舞台演《宏碧緣》的駱宏勛,逐漸走紅。她原學譚,台風功架頗有譚味。在拜余之前,已是名滿大江南北的坤伶鬚生。基於對余派藝術無上之崇敬和鍥而不捨的追求,終能如願立雪余門,不分寒暑至範秀軒學藝五年,脫去火氣,風格轉入清醇淡雅。劇中借〈探母〉、〈戲鳳〉兩齣,點她與梅郎的一段姻緣。魏海敏秀了一段〈坐宮〉快板對口,一人兼唱生旦,頂板瞬間變換大小嗓,博得熱烈掌聲。《梅龍鎮》裡,正德皇帝挑逗、調戲李鳳姐也由她兼飾二角,余派老生與梅派青衣更考驗演員功力。珠聯璧合、佳偶天成終敵不過漫漫長夜的等待與梅家大院的冷漠。她毅然脫離,息影家園,潛心劇藝。

下半場由余派代表作《搜孤救孤》倒板「白虎大堂」開始。這齣戲孟小冬在杜月笙六十華誕祝壽義演後轟動全國,被公認是余派藝術之再現。此時劇中女主角以男裝打扮出現,戴呢帽、蓄短髮、穿西裝,多少反映坤生因學男子氣、常做男兒身,孟小冬也留下許多男性穿著之照片。愛戲的黃浦灘縱橫捭闔人物杜月笙對她是百依百順,寵愛有加,二人結合之後依著她、寵著她,鼓勵她追尋自我。杜走後,她獨自生活廿六年,七十歲因氣喘痼疾在臺逝世。

再演版的《孟小冬》,舞台設計更開闊氣派,新製的服裝貼切地反應角色的年齡,燈光也立體有層次,對全劇有加分效果。

余、孟皆為梨園行出色當行的人物。余大賢對音韻的造詣特別深,他主張:「唱戲應當像說話般自然流暢。」曾對孟小冬說:「你有了四聲高低及音韻常識,就可以自己編腔了。」余叔岩曾說:「有些人光知拜師學藝。不是不夠材料,就是不夠用功,教也是白費力氣。」

冬皇的一身功夫乃得自名師傳授,加上自己苦學研究,得來不易,故而不輕易授人。她說:「學戲首重天賦,尚要有悟性,更要對京劇有癡迷之熱情,方能有成。」她不讓弟子門人隨便在外吊未熟之戲,恐貽笑方家。在做表和感染力上若未臻盡善盡美,不肯讓學生公演,這是對余派藝術的執著和尊重。她曾言及發音訣竅:「放鬆神經,盡量壓低調門,改用底氣催音,能放寬音域,使音色圓潤。唱戲重點在辨別字音,咬字要正,字正則腔圓,音準才悅耳。尤其老生流派,為表現歷史人物之思想感情,必須在聲調中輸入感染力,把字與聲緊密結合,發出寬厚亮之特色。」

觀劇並追念兩位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對他們的藝事更有一分深層的體悟。

 

3《孟小冬》劇照,魏海敏飾孟小冬.jpg

《孟小冬》劇照,魏海敏飾孟小冬

arrow
arrow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