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聞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為慶祝五十週年團慶,特別於今(2014)年41820日分三天,推出連台本戲《八百八年》頭、二、三本,在臺北市八德路城市舞台。

戲劇必須通過舞台實踐,得到觀眾的品評和肯定,才能確定它的價值。有句戲諺:「千學不如一練,千練不如一串。」從學藝到練功,必須登台串演方得畢其功。何況擁有「國立」頭銜,又是唯一培植戲曲人才的大專院校,每次推出的劇目必定要能抓住時代脈動、反映社會現象。無論服裝、佈景、化妝、編劇、導演、音樂伴奏、唱念做打,都要通過觀眾嚴格的要求。尤有甚者,團員為爭取演出角色,必須精進劇藝,個個都具有榮譽心和使命感。在校學生目睹亮麗的表演,台下熱烈的掌聲,自然受到鼓舞,激勵奮發向上的決心,學習意願大為提升,形成良性循環。

《八百八年》是一齣傳統老戲,取材自《東周列國傳》和《封神演義》。又名《飛熊入夢》、《文王訪賢》、《渭水河》,復興劇團當年曾貼演過。這次動員學生近百名,並與校內綜藝團攜手合作,展現許多高難度特技。

所謂「連台本戲」,指的是連日接演的整本大戲。少者幾本連演數天,多有幾十本連演數月,甚至幾年者。由於劇情連貫,通俗易懂,文武兼有,且使用機關佈景,大受歡迎。此次劇本刪除低級庸俗部分,強調人性訴求。採用導演群方式,個人就自己擅長方面,盡心盡力,集思廣益,務求重現經典,繼往開來。

攤開演員表,可見舞台經驗豐富者可謂精銳盡出,至於繼起接棒之輩亦當及時培植重用,英雄出少年,世代交替刻不容緩。戲好自然吸引觀眾,希望大家踴躍觀賞這齣難得一見的大戲。

 

--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八百八年》連臺本戲

闊別30年重出江湖,動員近百演員,4月登上城市舞台臺灣歷史最悠久的京劇團「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在跨越半世紀的第51年,將於城市舞台與國家戲劇院,陸續推出團慶大戲,展現劇團繼承傳統、創新劇藝的薪傳使命。

首先打頭陣的《八百八年》,將於418日登上城市舞台,以「連台本戲」方式連續3天演繹周朝808年的開國篇章。本劇改編自章回小說《封神榜》,以武王伐紂、商周易代的歷史為框架,舖陳商紂褻瀆女媧、妲己亂政到武王登基等神話史事,以京劇精彩的傳統唱念作表為基底,結合魔術、綢吊、軟骨功等戲曲特技的發揮應用,打造出人神妖聚合,歷史與神話相融,恣意揮灑馳騁想像的奇幻京劇。

1945年後陸續從大陸來臺的京劇老師傅教導下,本團曾經貼演過《八百八年》,最近的一次是在民國70年代「復興劇團」時期,而當時西門町「今日百貨」麒麟廳的駐場團隊「麒麟國劇院」,也經常搬演這齣戲,盛極一時。在戲曲舞台上,因為演出時間的長短不同,所以有全本戲、折子戲與連台本戲等篇幅長短的區別;「連臺本戲」多基於戲齣故事內容豐富,所以可以如同連續劇一般,連續演出很多天。

是以如《八百八年》因為橫跨時間長,又需要大量角色,多數劇團缺乏演員,僅能擷取《文王夜夢飛熊兆》、《文王仿賢》(亦稱《渭水河》)兩個情節,採「折子戲」形式,濃縮為一小時演出。但這次國立灣戲曲學院附屬京劇團與京劇學系全體總動員,由演員與學生等近百名的堅強演員陣容,力圖將此睽違30年的傳統骨子老戲,重出江湖,再現經典。

本劇導演群之一的閻俊霖表示,《封神榜》是道教經典故事,這次《八百八年》公演並不強調神怪,而是以人性為訴求,不祗是京劇團演員將擔綱出演,國中部、高中部、大學部師生也將加入演出陣容。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走過半世紀的京劇團和成立20週年的綜藝團首次攜手,也將派出12位高手一同登台獻技。

閻俊霖指出,首本主要情節為「進妲己」、「反朝歌」,描述紂王褻瀆女媧,女媧盛怒以「招妖幡」引出三妖,由當家花旦朱民玲飾演的九尾狐狸精──蘇妲己率領琵琶精及雉尾精,三妖下凡則以雜技的「綢吊」展現凌空而降的畫面;至於紂王逼迫文王西伯侯食子,則以兒子伯邑考的原神變成3隻白兔的橋段巧妙替代血腥的畫面,由臺灣魔術界大老羅飛雄指導,透過魔術效果變出活蹦亂跳的兔子。

二本主要情節為「比干挖心」、「黃飛虎反五關」,「比干」角色特別邀請大陸「麒派」鬚生郭毅擔綱;妲己和妖精姊妹獻舞給紂王,將施展軟骨舞蹈,飲酒後現出原形,將掀露出戲服腰帶中所預藏的狐狸尾巴。

團長張旭南表示,此次編腔回歸傳統,著重於原汁原味「西皮二黃」的呈現,同時考驗著演員本身的流派藝術,其中三本便是最精彩的京劇老戲,主要情節為「文王訪賢」、「大回朝」、「絕龍嶺」及「武王登基」,這台戲全靠老生、小生、文武花臉各行當施展唱念功法,例如「客家王子」李菄峻(飾文王)、丁揚士(飾姜子牙)展現本格派的老生唱功,再如允文允武楊敬宇(飾聞仲老臣)則將在舞台上表現翻打全能的技法;至於力邀後加入京劇團的架子花臉吳仁傑(飾紂王)在三本戲都有吃重演出。另外,兩岸知名的青年武生戴立吾、梅派青衣郭勝芳、老旦張化瑋都將恰如其份展現所長。

    臺灣歷史最悠久京劇團──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跨越50週年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附屬於國內唯一培育戲曲人才的專業學府,當初因蔣委員長的大陸廬山欣賞「中國國劇團」演出,感動之餘特別指示將京劇藝術帶來臺灣,開啟跨海創校成團的契機,從私立到國立,且廣納軍中血輪,走過京劇輝煌到沈潛,繼而再興的風雲路,成為臺灣重要文化資產。

團長張旭南表示,團長王振祖召集演員跨海「衝州撞府」,後來大陸淪陷,滯留臺灣團員便組戲班,選擇在水陸碼頭搭台,包括臺北大稻埕「永樂町」、淡水「新舞台」每晚都會「貼戲」獻演。

為了延續京劇香火,民國46年植樹節創辦人王振祖選定北投創立「私立復興劇校」,邀軍中將領擔任校務董事,南北奔波招生,還遠赴香港難民營調景嶺、孤兒院積極尋找生源,知名影星秦祥林便是於香港招生時加入的。

風雨飄搖年代,臺灣靠京劇作外交,劇校師生更扮演外交團隊,民國474951年代表國家出訪,民國52年四度出訪前適逢首屆「復」字輩學生畢業,便順勢成立京劇團,邁入「以團帶校」階段。首次海外巡演原定3個月,最後延長為345天,走遍22個國家76個城市362場次,迄今仍是國內京劇團最高紀錄。

劇校每期學生的藝名必須排輩份,在姓名鑲字改以班別稱呼,班別排名依序為「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發揚民族倫理道德、大漢天聲遠播寰宇、河山重光日月輝煌」。從民國46年「復」字輩延續至民國94年「煌」字輩,皆按輩份排字,例如第一期曹復永(永生)、葉復潤(樹潤)、張復健(建陵)、秦祥林(復林),第二期則有吳興國(國秋),菊壇名角的藝名比本名更為戲迷熟知。

民國57年「私立復興劇校」改制為「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民國74年國防部將「小陸光」、「小海光」、「小大鵬」等三軍劇校合併為「國光劇校」,直到民國88年「復興劇校」和「國光劇校」合併成為「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民國95年升格「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京劇團長原由校長兼任,民國80年改由演員、文化人士或戲曲編導專任團長,開啟專業領導之路。劇團除人事經費,營運創作都靠自籌,得力於行銷奏效,近年邀約不斷,不僅轉虧為盈,演出場次更翻倍,每年超過200場次,京劇團團長張旭南更表示,期盼演員驚人的表演能量,能夠帶領劇團走向另一個京劇盛世。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繼承傳統發揚創新 骨子老戲當代新詮

附屬於國內唯一培育戲曲人才的專業學府,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走過50年,年年推出代表作品,從早期搬演《四郎探母》、《白蛇傳》等骨子好戲,移植大陸作品到兩岸藝術家合作,再到臺灣全新自創作品,民國80年代開始向現代劇場手法取經,配合當代意識與社會脈動,推出《徐九經升官記》、《闇河渡》等代表作,除展現紮實傳統藝術實力,也展現跨文化元素,傳統與創新並進,成為臺灣文化主體性的文化品牌。

走過京劇輝煌,從沈潛到再興,京劇團1993年推出《徐九經升官記》連演百場,從時任行政院長郝柏村到時任市長的馬總統均多加讚賞;1994潘金蓮》改編川劇獲得藝文界肯定,1996《阿Q正傳》改編魯迅作品再受好評,1998改編日本小說《羅生門》同受肯定。

張旭南說,1999兒童戲曲《森林七矮人》新詮白雪公主故事,口語化念白開創兒童京劇先猷。2002年跨界合作改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作品《八月雪》、2011年新編崑曲《楊妃夢》均獲得各界掌聲,2012年續推京崑大戲《雜劇班頭關漢卿》,2013年《闇河渡》新編京劇再創高峰。

京劇團團長張旭南表示,隨國民政府來臺的京劇前輩,一腔熱血灌溉了京劇團,讓我們繼承了最正宗的藝術精萃,也代代承襲了應有的倫理與脈絡,反觀大陸經過戲改、文革後,真正京劇傳統流失,尤其是老的戲齣與內容反而要回頭到臺灣尋找。

今年邁向半百的京劇團,一連推出連臺本戲《八百八年》及新編京劇《羅生門》,新舊戲碼象徵著京劇團老幹新枝,並特別引入新血輪擔綱主角,不但展現出京劇團歷久不衰的生命力,更顯示了世代輪替的新意。

 

大合照:(左起)文王李菄峻、妲己朱民玲、副校長蔡欣欣、校長張瑞濱、伯邑考趙揚強、紂王吳仁傑.JPG

大合照:(左起)文王李菄峻、妲己朱民玲、副校長蔡欣欣、校長張瑞濱、伯邑考趙揚強、紂王吳仁傑

 

《八百八年》劇照1.JPG

 

《八百八年》劇照3 (2).jpg

 

《八百八年》劇照3 (1).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弘報 京劇 臺灣戲曲學院
    全站熱搜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