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是以語言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種喜劇性藝術,最初流行於平、津地區。特點是寓莊於諧,也就是用輕鬆詼諧的形式表現嚴肅的主題,具有幽默多變、含蓄精練、即興誇張、明快犀利等特色。相聲前輩馬三立老先生說它是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真乃一語中的。

2015)年元月三日,臺北市國父紀念館大會堂偌大舞臺上,只見傳統一桌位於中央,立麥二、三支,背景掛一超大摺扇,上書「德雲社相聲中華全球巡演臺灣站」郭德綱領銜等字樣。素樸簡單,左右兩排聖誕紅盆栽一字排開,顯出年節喜氣。

扇子是說相聲少不了的道具,可開可闔,配合段子的內容能輔助情緒、營造氣氛,忽刀忽劍、或搧或敲、時而拐杖時而毛筆,千變萬化,妙用無窮。

當天晚間七時許,熱情的觀眾魚貫入場。元旦假期熱愛傳統說唱的高人雅士可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原以為這門講究說學逗唱的古老藝術已是小眾文化,不料台下扶老攜幼者有之、青春少艾者有之,更不乏社會中堅、銀髮族群,年齡跨距幅度之大出人意料。足見對相聲之喜好,早已地不分東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它是一種廣受人們喜愛的聽覺娛樂。俗話說:「笑一笑,少一少(紹)」滿場的笑聲和熱情的掌聲意味著它反映出現實生活,緊抓住社會脈動,引動了人群的共鳴。三個半小時的節目毫無冷場,沒有中場休息,一氣呵成,真值回票價。

首先由新秀社員上場,充分發揮傳統藝術講究「傳幫帶」的優良制度。每一位成名紅角當年都是由師傅傳藝、師兄弟幫襯、前輩提攜帶領,方得歷練成長茁壯,進而獨當一面。誠如郭德綱老師所說,他自幼七歲學評書,九歲學相聲。老先生們授徒嚴厲,一絲不苟,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嘴皮子越練越快,越練越溜,舉凡台步、功架、身段都要學,繞口令、貫口活、口技、蓮花落、大鼓說書、京劇、曲藝無所不能,方得出師。

相聲這門表演藝術有它先天的優勢,演出形式簡單,無需樂隊伴奏,化妝,戲服、道具、布景一概全免,演員一襲長衫,足蹬布鞋,跑碼頭、換戲園機動便捷迅速,非常符合現今講求效率、節省開銷的時代。

欣賞郭德綱的現場演出,真乃一種視聽至高享受。他已將段子的台詞內化成一種脫口而出、語帶感情的節奏,隨著他的聲調抑揚頓挫,情緒的收放自如,帶領觀眾進入心靈交會,如癡如醉的境界。一抖包袱,笑點炸開,眾人展開會心一笑,忍不住鼓掌叫好。他的每一個段落主題銜接的毫無斧鑿之痕,洗練流暢的語言技巧彷彿飛瀑一瀉千里,痛快淋漓,難怪不同背景階層的男女老少都能產生共鳴,渾身上下十萬個毛孔倍覺舒暢。幽默果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潤滑劑。當然他的搭擋于謙老師也起到一定的甘草作用,二人打小同窗,長年的合作培養出心領神會的默契,接詞答碴不搶不拖,恰到好處,所謂牡丹還需綠葉陪襯。郭老師的謙和冷隽,臨場逮哏,不貧不油,最是難得。中間穿插高峰老師的繞口令快而不亂,字字清晰,功夫之深也是一絕。

精彩的段子在郭、于、高三人的群口相聲中畫下句點。祝願德雲社代代有傳人,傳承事業可大可久。現場如有摺頁單張介紹演員與段名,或許更能讓廣大觀眾認識相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弘報 相聲
    全站熱搜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