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可說是最能夠把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藝術用表演的方式帶給觀眾的。中西戲劇最大的不同,在於一個重寫意,一個重寫實。譬如一張桌子可以當飯桌,作公案,也可作祭壇。京劇中開門沒有門,上下樓沒有樓梯,騎馬沒有馬。台下觀眾毫不在意,看得津津有味。前輩藝人在刻苦磨練方面令人敬佩,更講究戲德,也就是忠於觀眾。

  從民國38年初,政府播遷來台至今,已有七十個年頭。京劇在寶島由大鵬劇校培植出第一代的名伶徐露,她天賦加上富連成科班老師傾囊相授,成為京崑不擋的全才旦角。能戲之多,至今無人超越。而後郭小莊的雅音小集」編劇手法,大膽創新現代化,吸引青年學子步入劇場。至今天后級的魏海敏在國光劇團,更嘗試各種跨界戲劇演出,使題材更豐富多元,不拘限於傳統思維。賦予演出形式更自由的揮灑空間。當然,擁有永遠的京劇小生美譽的復興劇校第一期曹復永,堅守崗位,更是既傳承又演出。大鵬武旦楊蓮英全心全力栽培後進,居功甚偉。大鵬出身的劉稀榮在迪化街的大稻埕劇苑教導地方劇種學員翻打仆跌等。這些出色當行的舞台演員讓京劇在本土紮根成長,蔚為一股民間看戲學戲、唱戲以及演戲風潮。當時各機關、學校以及人民團體的戲迷紛紛組成國劇社團,延請內行或京劇演員教唱念、身段,排練熟悉後紛紛粉墨登場。其中扮相唱作俱佳的票友,甚至還有戲迷粉絲捧場追星。足見這門表演藝術自有其吸引人之處。著名武生朱陸豪幼承賈斌侯師調教,在穆成桐老師的棍棒下,沒少挨打過。所謂:「文憑一條嗓,武憑兩條腿。」嚴師出高徒,信哉此言!全才文武老生吳興國自幼用功過人,師從周正榮、也曾拜在前輩關文蔚老師門下學「打棍出箱」等戲。他與夫人林秀偉二人創立的「當代傳奇」,大膽地融合古典與現代,頗具創意。有心為傳統京劇開創一條蛻變的新方向,無論在戲劇的內涵以及型態上,均試圖突破。人物內心的刻畫和肢體動作的重新設計都有新意。

  終於有一群有心人發心要拍一部台灣京劇歷史的紀錄片。他們的陣容堅強,包括文化大學國劇系主任劉慧芬,既有科班根柢,又能編能寫,是最佳監製之不二人選。滿腔熱忱的紀錄片導演張烈東雖艱苦備嘗,仍排除萬難,完成不可能任務。製作人蔡瑜真為表達對京劇的敬愛,毅然投入這項艱鉅工程。所謂:「要感謝的人太多,只有謝天。」終於在1061213日假新北市舉辦首映會。次年120日在北市中正紀念堂演藝廳的兩場,更邀請投身其中、宵旰勤勞、熱忱付出的所有功臣於現場,接受全體觀眾由衷的掌聲感謝!

  本地培植的全才旦角首推徐露。她天賦條件優異,在眾多前輩大師的鞭策調教下,能戲甚多,出色當行。放映會上,她強調國劇是精緻藝術,等同文學,絕不能粗,一語中的。片中首見38525日上海淪陷,來自各方的京劇從業人員倉皇渡海來台,篳路藍縷,開基創業。幼童入學後,在練功師傅手把手抄功下,勤練毯子功、打靶子、踩蹻、翻打仆跌等功夫。此時觀眾不禁感動得紅了眼眶。接受啟蒙訓練的新生每天起早睡晚,壓腿喊嗓,一遍又一遍,莫不指望有朝一日揚眉吐氣。當年食衣住各方面條件均差,然而孩子們都聽話懂事,乖巧認命,知道惟有吃苦,方能成角。

  京劇界可說是既傳統又保守的行當。譬如眾所欽佩的戲曲學院楊蓮英老師投身傳承數十載,將一身絕活傾囊相授,金孝萱就是其中佼佼者,不僅扮相亮眼,打出手也出色,一對一甚至一對八,忙而不亂。開打沉穩精準,分毫不差,每每博得滿堂彩。師徒情深溢於言表。旦角陳秉蓁在王鳳雲老師細心調教下,更是得到恩師當年勤學苦練之真傳。她肯吃苦不計較,為自己贏得許多上台機會。認真要強的態度讓人為之動容。恩師也噓寒問暖,在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傳為佳話。

  當年陸、海、空、勤、復興、大宛、干城及明駝等團隊,經常在北市中華路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公演,還有年度競賽大戲等。每每造成售票口大排長龍,爭相購票的盛況令人懷念。戲園內,癡心捧角的戲迷往往隨著板眼,閉目哼腔或陶醉其中,炸窩叫好。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在鼓點琴音中,或低迴吟詠,或擊節讚賞。更引領著無數受薰陶感染的後生晚輩著迷於宛轉的聲腔和優雅動人的身段做表裡。這項源遠流長的藝術瑰寶---傳統國粹就如此撫慰著鄉愁,滿足了視聽,提升了心靈層次。

  民國37年底,最早來台的「顧劇團」,在大稻埕連演了五年。38年,王振祖校長率領「中國劇團」抵台,篳路藍縷於北投創辦了私立復興劇校,才有後來「復興中華傳統文化 發揚民族倫理道德 大漢天聲遠播寰宇 河山重光日月輝煌」32個字的歷屆學生姓名排行。一屆屆的生旦淨丑各行當學生在氍覦毯上,演繹著一齣齣忠孝節義的故事情節。台下看著「四郎探母」而暗自垂淚的戲迷所在多有。為台上「掃蕩群魔」裡可愛的潘金蓮、武大郎而大聲叫好的更不乏其人。既撫慰著渡海來台的鄉愁,更延續了國劇藝術的火種。

  我們看到世代交替教戲的師徒制,造就了舞台上一顆顆璀璨的明星。他們經歷了自幼離家別親的辛酸,在劇校裏打通堂、挨板子、受喝斥、暗垂淚,卻咬緊牙關練功、喊嗓、排戲,練就了堅毅不拔的要強個性。終於在觀眾如癡如狂的叫好鼓掌聲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價值。

  透過這部回顧京劇在台灣的發展史紀錄片,我們慶幸至今在台灣台北內湖碧湖邊的戲曲學院,巍然矗立著一幢幢教學練功大樓,每年培植出一屆屆的京劇、民俗技藝、戲曲音樂、歌仔戲、客家戲人才。稟承著創辦人王振祖校長「劇場就是教室,觀眾即是老師」的訓示,賡續著技藝傳薪的任務。傳統京劇發展到今天,仍活力充沛又繼往開來,肯定是其中蘊藏著中華文化最珍貴的源頭活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