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文藝中心有一場美國「京劇大舞台」、臺灣「曼陀劇坊」與大陸上海一級琴師,兩岸三地名票、名琴一連兩天的聯合公演,非常轟動精彩,雖陰雨綿綿,仍然觀眾爆滿。

首日,曼陀的掌門人馮德曼女士,前演《捉放宿店》、後演《狀元譜》的雙齣老戲拉開序幕。馮女士有「臺灣孟小冬」的雅稱,在國內算是久遠資深、名聲廣聞的重點名票,三年前從中油公司高階主管退休,常住美國,成為南加州各票房爭取的老生票友,也促成了這一次返臺聯演。

《捉放宿店》是票友們最常演、也善演的一齣戲,一般戲迷對戲中唱白大多能朗朗上口。這戲演員不過三人,也只有三個場次,看似簡單,卻最難演好。余派、楊派、馬派均有此戲,此間以楊派較為盛行,余派也不少,只有馬派較少見。其實,余、楊原屬同源,只因楊寶森早年變聲後高音不足,改走中低腔,反而襯托出拙樸、圓潤、委婉的余派韻味,馮德曼久習余派,也吸收了一些楊派的特色,所以她的《捉放宿店》唱腔格外渾圓濃醇,又能清脆嘹亮,而毫無雌音,餘韻中帶有磁性,是坤生票中不多見的良材。由於當天文藝中心的的音響設備不佳,使得前半齣都在混濁悶音中掩蓋了她的優點,只有在唱「陳宮一見咽喉啞」的哭腔中才露出本該彰顯清亮婉約的美聲韻味,這才使觀眾豁然開朗,欣賞到原來馮德曼唱得這麼好聽,更由名淨丁揚士及將軍名票劉祖光的搭配,加以名琴閻一川先生的花過門,使得滿場掌聲不絕。

最後大軸也是由馮德曼女士主演的《狀元譜》,此戲又名《打侄上墳》,是一齣念白、唱腔、做表、身上臉上都得有戲的劇作,從「打侄」到「上墳」,處處都要顯露出至性的人倫親情及長輩對晚輩「愛深責切」傳統的文化道德,融「愛」、「恨」、「憐」、「悅」融為一爐,是感人至深的倫理劇。馮德曼演得非常精彩,與演《捉放宿店》不同,她能放得開、舒得準、收得住,把內心的情感用聲腔動作一點一滴的表露出來,不慍不火,令觀眾動心。可喜的是原本混濁的音響,這時突然明亮了,她立音能拔高,中低音又寬厚,這原就是她的「本功」。特別是念白,她能依照劇情需要,該高聲的令人一驚,該低聲的又讓觀眾聽不見了(這時音響又壞了,我懷疑是小麥克風滑動的關係,或是喇叭靈敏度不夠)。不過大部分唱腔都能聽清出自馮女士之口、余派特有的「乾淨」、「嘹亮」、「圓潤」、「婉約」,而又能稜角分明地轉彎行腔,釋放出令人愉悅的美聲。在她連續幾段西皮原板中,並非都走老套子,其中也有沙澀所謂「雲遮月」的運嗓技巧,也有清流淡雅的「水音」,音量、音色、音速調配得恰到好處,劇情中有悲淒、有詼諧、有幽默,也有憤怒哀怨,都是由扮演陳伯愚的馮女士那裡開發出來的。演陳大官的是加州小生名票楊覺智先生,演得不錯,連哭聲都能「叫好」;老生名票湯伯玉反串老旦,有些委屈了。總之,這是一場成功的演出。有觀眾議論,說馮女士的《狀元譜》比《捉放宿店》演得好。其實《捉放宿店》也不錯,都是音響不肯幫忙,所以有些知情而又聰明的票房,都自己花錢租一套好音響,演出效果就不一樣了。

又記:大陸著名戲劇文字工作者康廉小姐來臺交流訪問,正好與我鄰座,她寫戲劇人物及專訪都非常有可讀性,劇評也是犀利中帶著溫柔,為各方所敬仰,她也說劇場的音響甚是重要,它能為演出加分,也能滅頂,真是行家之論。

 

3.《打侄上墳》,(左起)張化緯飾陳芝、馮德曼飾陳伯愚、楊覺智飾陳大官

 

 《打侄上墳》,(左起)張化緯飾陳芝、馮德曼飾陳伯愚、楊覺智飾陳大官

3.《捉放曹》,(左起)馮德曼飾陳宮、丁揚士飾曹操

 

《捉放曹》,(左起)馮德曼飾陳宮、丁揚士飾曹操

arrow
arrow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