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暖花開時節,為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增進兩岸城市之間在文化藝術上的互相了解,我們迎來了「兩岸城市文化互訪系列――北京文化週」。二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經典話劇《李白》、北方崑曲劇院的《紅樓夢》先後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登場。三月份戲迷翹首以待的北京京劇院「唱響之旅」在北市中山堂更掀起了沉醉、癡迷的狂潮。當紅頭牌一連五天演出經典骨子老戲,唱腔熟、卡司強,文場運弓如飛,武場鼓槌似雨下。台下觀眾無論內外行大聲叫好,掌聲如雷久久不歇。

北京京劇院長李恩杰強調:京劇目前贏得中生代愛好,更要吸引青年層面也加入行列。因此「唱響之旅」首途在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開始啟動,希望以實力堅強的「三駕馬車」、「九大頭牌」陣容的巡演活動,用一年時間在全球五十個城市,推出兩百場演出,目的在培植年輕觀眾,使「京劇圈」越來越大。

該院一團團長兼領銜主演、國家一級演員、著名張派青衣王蓉蓉提及:京劇有兩百多年歷史,唱念作打精彩講究。學習流派第一步是模仿,盡力學到像,第二步才是根據本身條件,揚長避短,邊演邊學。她首先從王瑤卿入手,打基礎,好比寫書法先從橫平豎直練起,接著要求吐字發音,改掉口音,說標準普通話。1979年有幸成為張君秋老師的首名徒弟。畢業後登門求教,演過張派《坐宮》,一派瀟灑、高低凸顯,特別有表現。近廿年來,演出最多者為《狀元媒》,已達兩百多場。《西廂記》最能表現張派韻味。也學梅派,用《醉酒》、《別姬》、《掛帥》等劇目來豐富自我。用心揣摩如何表現人物的喜怒哀樂、思想感情。

全院優秀伴奏,包括一級琴師二十人全數來臺,因此台上右手邊樂隊區也是觀眾注目焦點,隨著主角的出場,文場領導如走馬燈般,一上一下,分秒不差,頂力換位,戲迷大呼過癮。中山堂前廳並展示演出相關之戲裝,讓看倌近距離感受舞台上演員所穿戴的服裝、鞋帽等。對於行頭的式樣、色彩、花紋、質地有更深層的了解。也可見演出單位的細心與用心。

院裡余楊派老生、國家一級演員杜鎮傑記得1993年首度來臺,在《四郎探母》劇中,五演楊延輝的梅葆玥、譚元壽、杜鎮傑、馬長禮、張學津,他來〈出關〉一折,走吊毛。當時台下山東鄉親多,又懂戲。對他領銜的吃功老生戲《珠簾寨》鼓勵有加。他學戲有幸趕上前輩老先生的傳授。師從劉盛通、譚元壽、馬長禮、馬崇仁、遲金聲等名家。得到一對一的指點,奠下厚實基礎。靠把老生戲得李甫春老師親授,《珠簾寨》、《定軍山》、《陽平關》、《戰太平》、《戰長沙》皆拿手。

北京京劇院是最具流派傳承特點的藝術團體,此次來臺灣的成員個個嗓音高亢醇厚、扮相清秀大方、做表細膩講究,給觀眾帶來極大的震撼。學戲的背後吃盡苦頭,台上的演出須經千錘百鍊,展現的成績才能酣暢淋漓、悅耳動聽。「戲就是要這樣唱、如此演!」搭配的旦角張慧芳,來自湖北京劇院,條件極佳,《大登殿》的代戰公主、《珠簾寨》的二皇娘,均有亮麗出色的表現。小生劉明哲似乎每場戲都身負重任,成效也是愈演愈精彩。給予聽戲、愛戲的人深刻的反思:加強培植訓練演員,努力開拓青年觀眾群是刻不容緩之首要任務。

 

8_《珠簾寨》劇照,(左起)張慧芳、杜鎮傑

《珠簾寨》劇照,(左起)張慧芳、杜鎮傑

 

8_四郎探母劇照,(左起)王蓉蓉、杜鎮傑

《四郎探母》劇照,(左起)王蓉蓉、杜鎮傑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弘報 京劇 北京京劇院
    全站熱搜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