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光劇團導演王冠強應邀到中央大學演講,訂題:「兒童京劇的藝術創作表現――以《武大郎奇遇記》的導演工作為例」,與學生分享兒童京劇《武大郎奇遇記》的創作過程與心得。

王冠強本是演員出身,五歲時進入金馬劇團學戲,當時沒有正式的劇校成立,劇團係以「國劇訓練班」的名義招收學生。小時候,老師並未明確分配他坐何行當,每日學戲,勤奮練功,配合劇團演出,武生、武淨、武丑皆能來。當時臺灣的軍中劇團(隊)盛極一時,但隨著時代變遷,大眾娛樂漸趨多元,京劇退居末位,軍中愛戲者退伍離營,在觀眾與演員逐漸流失的情況下,許多劇團難以維持,紛紛解編,金馬劇團亦在此列。金馬解編後,王冠強加入大宛國劇隊,曾得「活關公」李桐春、「活張飛」王福勝指點劇藝。大宛不久解編,王冠強轉往明駝國劇隊,當兵時在飛馬豫劇隊服務,退伍後則加入海光國劇隊。與海光簽約時,因有人問起他的行當,答曰武淨,遂專攻架子花。

在傳統劇團的培養下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一九八○年代,面對臺灣京劇的困境,王冠強並不固守傳統,希望求新求變,開闢傳統藝術的新路徑,於是參與當代傳奇劇場,在《慾望城國》中演出「刺客」一角。劇中,刺客奉命擊殺孟庭父子,父死子逃,未能完成任務,返回覆命,難以交代。在這樣的情境下,刺客登場覆命,台上這幾步路子怎麼走?逕以淨行身段表現,無法恰如其分地體現人物的內心情緒,改編自莎劇的新戲與人物,無前人可供參考,短短兩步路,王冠強從白天走到晚上,在這琢磨的過程中,思維似乎也從傳統出發,向前邁進,隱伏下日後轉任導演的契機。

王冠強:「當對一些事情萌生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將這些想法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於是我開始嘗試排戲、導戲。」在戲曲體系中,以往只有「排戲先生」,約在一九八○年代,臺灣先後由雅音小集和當代傳奇劇場分別援入「導演」和「西方現代劇場」等概念。王冠強在國光劇團中,因「習武」出身,擅排武戲,掛「排練指導」銜;此外,他也關注到京劇觀眾流失這一問題,認為觀眾群的培養須從小開始,遂投入兒童京劇的創排工作。王冠強認為,若能及早讓兒童接觸戲曲,讓他們對戲曲留下印象,或許長成之後,幼時的經歷能使他們不排斥戲曲,進而踏入劇場觀賞。「培養觀眾群的過程很長,也很不容易。但國光以往曾經舉辦過多場兒童戲曲體驗營,不同的場次中可以看到熟悉的面孔,顯見確實引起了孩童的興趣,育成的效果令人期待。」

兒童初接觸戲曲,活潑熱鬧的內容較能夠吸引他們,因此在題材上通常選用包含武打情節的故事。作為「兒童戲曲導演」,近年來王冠強執導過《禧龍珠》、《武大郎奇遇記》及《三國計中計》等作品,他說:「由於兒童的理解能力不如成人,審美品味、生活經驗也不相同,成人感興味的事物對孩童而言未必有趣,比起一般的戲曲,兒童戲曲的製作相對困難許多。紙風車劇團有個指標:『三分鐘一小樂,五分鐘一大喜』,以此作為兒童戲曲的創作參考,我們希望作品可以原汁原味地保留傳統戲曲的元素,讓孩童聆賞皮黃板式,欣賞唱、念、做、打的身段,體會『虛擬寫意』的藝術,與『兒童舞台劇』有所區隔。」因此,無論在視覺或聽覺上,劇團都要額外下功夫,製造變化,拋出許許多多的「驚喜」。

在曲詞編寫方面:成人能夠專注於唱念的敘事,但孩童頂多三、五分鐘便坐不住,因此唱念中必須添加更多的趣味性,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相互連結,使用的詞彙不宜過深也不能太淺,需關照到孩童的心智發展,根據不同年齡層而予以裁量。

在音樂方面:傳統的唱腔必須縮減,基本上不太使用節奏緩慢篇幅長的唱段,而是以旋律活潑、節奏輕快的西皮板式為主。在《武大郎奇遇記》(改編自《五花洞》)中,更加入了演員們排演時即興想出的民謠小曲「丟丟銅仔」與歌劇名段「卡門」,這些曲調堪稱經典,經過時間的淘洗淬鍊,流傳至今依然人人琅琅上口、耳熟能詳,輕快明朗的節拍配合樂器流淌出孩童們熟悉的旋律,搭上舞蹈的節奏,很能夠拉近台上演員與台下小觀眾的距離,如果僅用西皮二黃,趣味性對他們而言或許不夠,而這齣戲包容力本就較傳統老戲為強,自然可以容納不同風格的曲調。此外,在戲中,王冠強刻意使用不同的音樂種類區隔人與妖,人類的唱以皮黃伴奏,妖怪的唱則搭配民謠小曲,增加笑鬧的趣味。

在表演方面:汲取兒童舞台劇的經驗,重視與孩童的互動交流,打破鏡框式的舞台結構,拉近孩童與戲曲的距離,透過問答和小遊戲讓他們參與戲劇演出。例如:《三國計中計》(改編自《蔣幹盜書》)「借箭」一場,發給孩童每人一枝安全設計的箭,讓他們將箭射向穿梭在觀眾席間的稻草人。傳統戲曲具有「教化」作用,同樣,王冠強也希望兒童戲曲能在娛樂之餘兼具「教學」之功,例如在《三國計中計》蔣幹盜書時,台上演員機會教育孩童:「我偷書信,是因為劇情需要,偷東西是不好的行為,小朋友千萬不可模仿。」又如水戰場面,利用演員肢體做出蛙式、蝶式、自由式,經過美化的身段,從孩童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透過游泳姿勢理解水中作戰的舞台表演,直接體會傳統藝術的虛擬與寫意。除了加入上述為孩童量身打造的元素外,王冠強在兒童戲曲中仍保留許多傳統戲中的身段與絕活,如:《武大郎奇遇記》中,潘金蓮與武大郎分別展現「蹻功」與「矮子功」,金蓮與武大一高一矮,在舞台上形成趣味對比。

王冠強:「製作兒童戲曲,不能因為觀眾群是年幼的孩童,就將整齣戲簡化為藝術層級較低的創作,不能僅僅是漫無目的的搞笑、賣弄噱頭以討好孩童。相反的,正因孩童的理解能力不如成人,兒童戲曲在劇情的構思上應更嚴謹、詮釋手法應更細膩,在他們能接受的限度中,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孩童欣賞傳統戲曲,在輕鬆的娛樂中仍能收學習之效。」兒童戲曲的創作仍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期待經由他們的努力,讓更多孩童接觸、喜歡傳統戲曲,培育出未來的戲曲觀眾群。

 

16_《三國計中計》「借箭」劇照

《三國計中計》「借箭」劇照

 

16_王冠強便裝照

王冠強便裝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弘報 京劇 國光劇團
    全站熱搜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