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韻」歲末迎春敬老京戲公演,劇場外前半小時已有觀眾群依次排隊,等候入場,可見戲迷期待情狀。

羅鳳梅主演《文姬歸漢.歸程、墳台》二折,有壯大的八龍套、二將二丑烘托聲勢,增添了舞台氣氛。筆者不熟悉羅女士,從司儀介紹中,似乎是初次登台,身段稍生硬,緊張的神情都集中在唱功上,她的嗓音條件寬闊,低音、膛音都能掌握,選擇程派戲習唱是正確的。兩折戲各有一段唱是劇目中唱段的經典,在徐季平老師京胡帶動下,平穩通過唱段聲腔,偶有一兩處脫板,也讓胡琴包容過去。

羅小姐初次登台,扮相很好看,唱念已有不錯的效果,馬鞭應平持,不必舉得太高,否則台下觀眾透視不到臉面唱念的表情。謝夢家、尹來有分飾兩名守墓士卒,很能逗樂觀眾,幫助了劇情增添一些喜感。

《敬德裝瘋》在臺灣票界是首演的一齣戲,這齣戲劇幅不長,是淨、旦、丑合作的劇目,淨、旦有好聽的唱念,丑角有激勵「逗哏」的說白,筆者肯定這檔戲選擇劇碼正確的措施。特別要說明的是:飾演淨、旦的廖椿文與陳宛燕是夫婦檔同台合作,宛燕是政大校友,習唱小生行,算來應有十多年戲齡,扮相、唱功、邊式、身段都很讚,這次串演青衣與夫婿同台是一美事。飾演敬德的廖椿文體型偉岸,台上架式奪人,洪鐘大嗓,是銅淨上材,過去票界公演,缺乏淨角都請他幫助,大多扮架子花,這次主演銅錘戲得償心願。前幅戲可能因話筒干擾,有一陣子讓觀眾不能專心,後幅淨唱那段二黃聲腔很有韻味,近似專業水平。筆者建議:我們票友唱戲,每遇翻高聲腔唯恐上不去,以致胸腔氣結,音準不逮,是一種弊端,試著氣發丹田腹部兩脇,遇高時中氣集結後頸(腦後音),猶如「氣衝斗牛」般發聲,翻高可以無礙,此點願與椿文共勉。宛燕旦角說白清脆圓潤,很有功底,妝成雍容大方,上場那段〔西皮原板〕剛柔相濟,尺寸有度,可以習唱尚派戲,唯有兩三個字發了正宮音(大嗓),宜背宮發音(小嗓),否則改不掉小生的唱法。劉秀榮老師曾經說:「京劇旦角移步,要走雞步。」這點也可供參考,許孝存飾演程咬金,說白宏亮,適合丑行,惟說白中之輕重緩急,應有法度,開、齊、合、撮吐字必須分明,否則不像「丑白」。所謂「無聲不歌」,京劇說白有了法度,如同歌唱一般具有節奏,就生動多了,建議多參考吳劍虹、劉復學兩位前輩的音像資料,一定有所進境。

大軸全本《廉錦楓》主角黃惠英的表演,可以用「亮麗」、「動聽」、「精緻」、「完滿」八個字來形容,容筆者分析。

一、 亮麗

《廉錦楓》在劇情中有三個時空不同的場次,必須更換三套戲服。第一場女主角出場亮相,裝扮得鬢雲危(高)髻,翡翠點鑽銀束盤頭,粉臉桃色胭脂分撲兩頰,柳眉鳳眼、黛睫紅脣(想必是郭錦華老師為她細心化妝後的成果),身穿特別訂做的藕黃色褶子,內襯白色繡花長裙,殷紅繡鞋微露,這是一位淡妝典雅閨門旦的扮相。

第二場〈探海〉漁婦俊扮,梳古裝頭,戴水鑽頭面,漁婦罩鞋,穿著水色古裝衣,外披鱗條狀蓑衣,下穿淺綠色彩褲,白襪彩鞋,裝成少女漁婦模樣,手執釣桿,美麗中有英武之氣度。

第四場〈刺蚌〉中,女主角因入海刺蚌,一身緊身泳裝,內穿淡藍色緊袖衣褲,外著彩飄帶裙,搭彩帶雲肩,披黑色印金條袈裟(傳統外披黑紗,此處改成袈裟)。

三套戲服皆名貴品質量身訂做,不但傳承了梅派行頭,更使女主角任何場景顯得亮麗。

二、 動聽

此劇代表唱段有二處,皆梅蘭芳1924-1934年錄製多部錄音。一為〈奉萱〉,唱〔西皮倒板〕「更衣改換出家門」接〔原板〕「想起了從前事好不傷情……」;二為〈刺蚌〉中唱〔二黃原板〕「為娘親哪顧得微軀薄命」接唱〔原板〕「身背著清風劍海底潛行……」黃惠英依梅派唱法,行腔甜潤清亮,表演細膩傳神,在琴師胡連祝、周佩誼,月琴趙惠蘭高妙手音、弓法、指法矯健靈活伴奏下,把唱腔模合地疏密有度,流暢準確、格外動聽。

三、 精緻

票友演身段繁重及武旦戲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像是〈探海〉、〈刺蚌〉這類邊式繁重的「吃功」戲,不易討好。郭錦華老師親授黃惠英劇藝多年,深悉其能量,為此設置了一套精緻舞蹈程式與刺蚌的身法,把梅派「魚桿舞」邊唱邊舞的精華部份都表現出來。刺蚌時之「旋子」、「岔功」、「下腰」、「軟翻」都有所交代。黃惠英能在唱、做、舞同時發揮的情狀中,平穩淡定地演唱,均勻而不見喘息,尤其難得。戴心怡配演蚌精非常到位。

四、 完滿

《廉錦楓》故事結尾部分,把唐敖等「出銀相救」的舊本改成「王法不容」更為妥善,把鄰國漁翁漁婆的身份,改變為江洋大盜通緝犯,當出場「趟舟」一段〔數板〕表白身分,是很好的改革。唐敖等以漁翁既為通緝犯,又越國境擄人,為王法不容,救回廉錦楓,使劇情更加完滿。

黃惠英是位出色的會計師,擁有自己的事務所,近年來又培育其公子成為會計師傳承母業。她酷愛京劇,每週定期喊嗓練功,每年定期演出大戲,把鑽研戲曲當作另一種事業的創作,誠非一般票友所能為。她對〈弘報〉也多所相挺協助,筆者自2010年元旦接辦了〈弘報〉於茲三年,承主筆與同學們無酬合作,冀為推廣戲曲貢獻綿薄心力,惟看報人多、付費人少,迄今將當初獨力準備的資金耗盡,不得已停刊;益見電子傳媒發達之今世,平面媒體難為,近日〈弘報〉團隊會商,規劃轉型為「戲曲電子週報」的可能性,以求逆轉,有待來斯!筆者結識黃惠英校友多年,欣慕她諸務有成,相較於〈弘報〉經營難言之隱痛,抒發贅詞於此,知我者諒我!

 

1《廉錦楓.刺蚌》(左起)黃惠英、戴心怡

《廉錦楓.刺蚌》(左起)黃惠英、戴心怡

 

1黃惠英《廉錦楓》劇照

黃惠英《廉錦楓》劇照

 

1《敬德裝瘋》(左起)廖椿文、陳宛燕

《敬德裝瘋》(左起)廖椿文、陳宛燕

 

1羅鳳梅《文姬歸漢》劇照

羅鳳梅《文姬歸漢》劇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弘報 京劇 票友
    全站熱搜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