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央視戲曲頻道「名段欣賞」欄目播放原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名旦許嘉寶演唱《呂布與貂蟬》中的唱段,不由想起了1982年攝製,葉少蘭、許嘉寶夫婦主演的京劇藝術影片《呂布與貂蟬》。

葉少蘭其時正值盛年,表演精彩,自不待言。許嘉寶扮相、個頭、唱做、表演均精美絕倫,無懈可擊(惜不久許即因癌症病逝,殊為可惜)。夫婦合演,配合默契,堪稱難得。但該劇最後一場〈金闕刺卓〉,卻是在貂蟬投入呂布懷抱的亮相中劇終的――這真是使人十分遺憾。

呂布不是好人,更不是什麼除去國賊董卓的「功臣」。他外貌英俊,但驕橫好色,認賊作父,助紂為虐。該劇第一場〈人頭會〉,他一戟即致忠臣張溫於死地,充分暴露了呂布的殘暴凶狠。他之所以刺殺董卓,不是為了痛恨董卓篡權奪位,而是「父子」爭風吃醋,只想得到一個美人貂蟬。王司徒巧使連環計,就是為了離間董、呂「父子」不合,先借呂布之手除掉董卓,再由貂蟬用「美人計」使呂布沉湎酒色,縱情淫樂,後被曹操水淹下邳,用計擒住,斬於「白門樓」。可見,當年北京戰友京劇團的演出本被拍成電影,都只到「刺卓」為止,如此結尾,會給觀眾產生這樣一種感覺――在除掉董卓後,呂布貂蟬英雄美人終成眷屬。估計也一定會有觀眾在想:「呂布真有本事,總算把貂蟬弄到手了!」

其實,傳統京劇《連環計》一般都是接演《白門樓》的。擅演前貂蟬、後呂布的李慧芳之《呂布與貂蟬》,也是演到呂布被斬為止。《三國演義》書中,呂布的下場也是如此。貂蟬本不應該屬於呂布,影片最後其實完全可以增加「白門樓斬呂布」的情節,這樣全劇就完整了。

貂蟬女犧牲自己,為國除奸,歷來為國人所讚頌。可是,在「白門樓」之後,卻不知去向。在京劇《白門樓》之中,曹操擒住呂布後,曾表明對貂蟬將另作安置。但究竟如何安置,戲裡並無下文,《三國演義》書中亦沒交代。筆者少年時,曾看過一齣《關公月下斬貂蟬》(也有用《關公月下贊貂蟬》的),說的是關羽當時在曹操麾下,「白門樓」後,某天月夜在後營偶遇貂蟬,關羽竭力稱讚貂蟬為漢室除奸立功,貂蟬女亦久慕關羽英勇忠義,便含蓄地表示了傾心之意。誰知關羽終覺「此女不可久留」,在一番讚揚後,卻忍淚揮刀斬了貂蟬。該劇雖在藝術上有些「賣點」,但限於舊社會的時代侷限,劇作者宣揚了男尊女卑,「女人是禍水」的封建倫理,實不足取。此劇在大陸解放後,已不復演出。筆者至今還依稀記得,當年觀後深為貂蟬女最終竟落得如此遭遇而一掬同情之淚,也為好人關羽被冠以濫殺無辜之罪名而不解。貂蟬為國除奸,不惜獻身卻被關羽所斬,固然令人無限惋惜,但在京劇影片中把她處理成主動投入壞人呂布之懷抱,則更使人不敢苟同。

《京劇劇目辭典》(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中《斬貂蟬》、《月下贊貂蟬》的劇情均與筆者少年時所觀之「先贊後斬」有所不同,分別是「斬的斬」,「贊的贊」,限於篇幅,不再詳述。

貂蟬的行動,在當時社會的歷史條件下,無疑是愛國的,後人理應給她一個美好的「歸宿」。記得2006年北京演過一部京劇連續劇《忠義千秋關雲長》,由葉金援主演,此戲中也有貂蟬最後與關羽見面的情節。不過,貂蟬是帶著曹操所交付要挽留關羽在曹營的任務而去的,但卻被關拒納,貂蟬無法回去交差,關羽出於好心,欲放貂蟬逃生,讓她回到民間,不料貂蟬卻自尋短見――這一處理,看來比被關羽斬殺似乎更好些,但「好人無好報」的結局,仍使觀眾十分揪心!

由貂蟬又想到了西施。上世紀五O年代前期,筆者在家鄉觀看蘇州市開明京劇團李慧芳主演的《西施》,覺得劇中對西施最後的處置既符合民間傳說,又充滿著傳奇色彩。春秋時,越國利用西施滅吳後,越王勾踐念范蠡獻「美人計」救越有功,遂將西施賜配范蠡。而范深知越王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便攜西施改名換姓,泛舟太湖,不知所終――這樣的結尾,觀眾是能接受的。如今,筆者定居無錫,所住小區亦正在太湖之濱。節假閒暇,常在「蠡湖」這一傳說中范蠡、西施泛舟之處的湖畔漫步,時時海闊天空,浮想聯翩,同是捨身救國的女中人傑,自然會從西施想到了貂蟬……。

如今,盛行「新編歷史劇」,筆者希望高明的劇作家們,能否也給貂蟬安排一個「理想」的結局,不能再歪曲了她的愛國形象。「斬貂蟬」是絕對錯誤的,「自尋短見」亦令人遺憾,而「投入呂布懷抱」則更是不能允許!

 

7_葉少蘭、許嘉寶《白門樓》飾呂布貂蟬

葉少蘭、許嘉寶《白門樓》飾呂布、貂蟬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弘報 京劇 葉派
    全站熱搜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