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慧芳老師,係在2011年5月23日病逝於北京。與慧芳老師蘇州同鄉的蘇宗仁老師,捎來紀念文稿一札。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經營人張德林先生,在他的《古稀敘懷》著中也有〈慧芳老師,走好!〉追悼文字,讀之使人感動拭淚。編者愛戲,以票友習唱小生行,曾得慧芳老師兩度教導,口傳手把,不忘芝範。即今既有二位先進輩撰文追悼慧芳老師,編者願增添拙辭以彙整之,一同緬懷老師風範。

李慧芳,1924年生於北京,又名李淑棠。工京劇生、旦、小生行當。九歲向李玉龍學老生戲,十三歲登台在上海、南京等地搭班,演出劇目有《空城計》、《群英會》、《一捧雪》、《四郎探母》等老生劇目。1941年往上海與林樹森、張翼鵬等演出連台本戲《三門街》、《西遊記》等。1946年改習青衣,與周信芳合演《四進士》、《徽欽二帝》等。1955年調中國京劇院任演員,後入北京京劇院三團。李慧芳扮相俊美,嗓音寬厚清亮,四大名旦經典劇目皆能貼演,還能兼演老生、小生行當,被譽為全才演員。

胞妹李麗芳,1932年生於北京,十二歲赴上海學藝,工青衣、刀馬旦。她的基本功扎實,嗓音高亢寬亮,剛柔兼備,演唱富有韻味。先後在中國京劇院四團,寧夏京劇院任演員。1965年調入上海京劇院排演現代戲《海塔》,主演《俠女十三妹》,《寶劍出鞘》等劇,各具特色。 

 


 

難忘六十年前反串《法門寺》

蘇宗仁

李慧芳老師逝世已一週年整,由此想起了六十多年前筆者少年時代在家鄉蘇州曾觀看過李慧芳等演過的反串戲――《法門寺》。雖時隔一個「甲子」,但至今仍歷久難忘,爰記其事,作為對李老師的紀念。

上世紀四O年代末,李慧芳、李麗芳姊妹和譚派老生王琴生以「三頭牌」領銜演出於蘇州「開明」大戲院。臨別紀念的最後一場,主要演員均演雙齣,前場各演本工拿手戲,大軸為全體反串全部《法門寺》,從〈拾玉鐲〉起至〈大審〉止。李慧芳前傅朋後趙廉、李麗芳演賈桂、王琴生演劉瑾、小生李松鶴演宋巧姣、丑角孫正陽演孫玉姣、馬桂芳(趙燕俠的舅父)以花臉反串劉媒婆。這台戲不僅是主角反串,連太后、劉公道、宋國士、劉彪、宋興兒等(除龍套外),全由「開明」班底演員反串,真是別開生面,難得一見。

李慧芳那年二十四歲,正值青春年華。反串小生英俊儒雅,表演傅朋邂逅美貌少女時的一見傾心,細膩傳神。由於她曾演過老生戲,故出演趙廉一角駕輕就熟。「郿鄔縣在馬上」,一段﹝慢板﹞極富韻味;「放大膽闖虎穴見上人」一句中的「膽」字,李慧芳還使用了「嘎調」,獲得滿堂彩聲。

李麗芳當年才十七歲,反串賈桂一出場,觀眾瞧見剛才還演《打櫻桃》中嬌羞女兒態之丫環平兒的小花旦,勾上了白鼻子的丑角臉譜,橫著走台步,無不報以熱烈的掌聲。她口齒清晰,爽朗明快,「讀狀」時字字清楚,一氣呵成。特別是趙廉求賈桂通報,他又擺譜索賄時,李麗芳還當場抓了一個現哏:「甭說您是縣太爺,您就是我親姐姐那也不行!」引得全場大笑。

老生王琴生曾以銅錘花臉開蒙,反串劉瑾自然得心應手。「好一個大膽的郿鄔知縣」,四句﹝搖板﹞唱來聲若洪鐘,末尾「懸掛高竿」的「杆」字用了炸音,聲震全場。

孫正陽那時還是個小青年,以丑角演花旦別有一番「風頭」。他台步輕盈,身段柔美,毫無彩旦故作姿態之弊。他在台上越是一本正經,台下觀眾越是捧腹大笑,加上馬桂芳那肥大的身軀反串劉媒婆,風趣的話白,更平添了幾分滑稽與幽默。

想不到至1952年,蘇州成立了「開明」京劇團,領銜主演的就是多才多藝的李慧芳,其他還有老生徐樂奎,花臉朱玉皮、武生劉武立、小生閔兆華等。從那時起,凡有李慧芳主演的戲,筆者幾乎一場不漏,從大戲《白蛇傳》、《秦香蓮》到生旦兼演、一飾幾角的《呂布與貂蟬》、《穆柯寨.穆天王.轅門斬子.破洪州》及四大名旦的代表作等全都看遍。遺憾的是,「開明」京劇團兩年之後即告解散,李慧芳隻身進京,考入中國京劇院,從此天各一方,與我們蘇州戲迷難再相見了。

滄桑幾易,想不到四十多年後,李慧芳、李麗芳這對「菊壇姊妹花」竟和上海京劇院合作,連袂來到江南演出。1990年10月,她們在蘇州「開明」大戲院公演三天。當蘇州戲友、也是當年的小觀眾王水官等來信告知戲碼中有《法門寺》時,已定居無錫的筆者,特意趕往蘇州看戲,已重溫舊夢。可惜,那晚只演《法門寺》,而不帶〈拾玉鐲〉,年逾六旬的李慧芳仍反串趙廉,而藝術上更覺爐火純青,已近花甲的李麗芳不再反串,飾演本工青衣宋巧姣,仍風韻猶存。名丑艾世菊配演賈桂,花臉張達發飾劉瑾,男老旦孫原飾太后,亦為此劇生色不少。

劇終後,筆者和王水官等到後台拜訪李慧芳老師,談起四十多年間兩看反串《法門寺》的感想,李老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回北京後,她一直和我們保持通信聯繫,還寄贈我們不少劇照。十年後,李老師去上海探望胞妹李麗芳時,還特意在蘇州「開明」大戲院餐廳設宴招待我們幾個當年的小戲迷,筆者還曾寫了《李慧芳蘇州宴戲迷》,發表在北京《戲劇電影報.梨園週刊》上。拙文刊出後,筆者接到一些戲友電話,他們對李慧芳老師的道德人品都大加讚賞,也對我們受到京劇名家如此的禮遇感到驚訝,為我們的享受羨慕不已。

 


 

感戴兩段教化緣

李崇遠

先父母生前愛聽戲,抗戰勝利後曾在南京工作,筆者自孩提有記憶開始,便聽過父母道及看京劇,迷麒麟童、李慧芳、張君秋、馬連良等名角的樂趣。1953年全家移居香港,筆者70後隻身來到臺灣上大學、深造,出國交換教學,回到母校政大任教,才安定下來。也許是父母遺傳下喜歡京崑戲曲的基因,天賦我一條高亢小嗓,在前輩賈雲樵教授點畫下學唱小生戲。賈教授抗戰時期曾接納姜妙香大師避難於陪都重慶賈府,共處一年餘,向姜六爺學全了著名的「姜八齣」劇目。來臺後見筆者稍有資質,教唱姜派小生戲,不久賈教授隨子女移民美國,因而中斷了筆者學戲的過程。

2000年秋,李慧芳老師領銜率團來臺北登台獻藝,唱出她的代表作梅派《生死恨》,那年李老師已經七十七歲高壽,演唱口勁如同盛年,臺北菊壇、票界綜評是:「李慧芳,梅派傳人。國寶藝術家,主演梅派劇目:《生死恨》、《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全部穆桂英》多為梅大師親授,一字一勢均遵梅派,她的唱念純正,聲腔甜美,圓潤動聽,演唱剛柔相濟,吐字清晰,抑揚頓挫,情感細膩,是一位全能的藝人。雖年近八旬,舞台風采依舊,藝術青春長駐。」慧芳老師主演的《生死恨》在臺北只演一場,配演的角兒,戲分並不多,卻得到當紅名家有:仉志斌、陳志清、羅長德、白麒麟、黃文俊、黃德華、李英俊等合作演出,造成轟動。檔期最後一晚,按臺北慣例是清唱大會,慧芳老師唱壓軸,在觀眾一再要求「安可」下,慧芳老師先後唱了《三娘教子》、《宗保巡營》、《讓徐州》、《雙官誥》、《白門樓[二六》》、《上天台》等六個段子,直至超出劇場規定演出時段,觀眾才甘願離場。

筆者當年在臺灣《申報》(可惜已停刊)、《弘報》常發表戲曲評論文字,因有機緣,訪問到慧芳老師,她曾受姜六爺親炙小生唱念,知道筆者能唱姜派聲腔,態度特別親切,《宗保巡營》是筆者將要登台表演的戲碼,當時求教「扯四門」的邊式,慧芳老師立刻站起來,右手執著摺扇充當馬鞭,左手握住筆者右手,一招一式如手把傳授般教導起來,還說:楊宗保巡營時祇十四歲,唱完[倒板]勒馬回身再轉向前駐「扯四門」時,瀟灑搖動馬鞭,身體略後仰,眉角、眼角、嘴角露出略略上揚得意之情,走圓步數起似得意狀,然後接唱[西皮娃娃調],這組聲腔、鞭式,都是姜六爺的創作。對於一位陌生票友,慧芳老師毫不保留做到口傳心授,手把傳承的態度,使筆者感戴不已。俟後筆者唱過多次《宗保巡營》,均按老師心法唱做,被認為頗有「姜味」的表演。

2004年8月18日,筆者獲師尊錢江先生恩賜,收為唯一戲曲門徒,錢老師是菊壇聞人、票界名人,也是姜派小生藝術的傳承者,「錢江收徒,教授拜師」,成為當時頗熱鬧的話題與場面,拜師儀式錢老師特別請劉曾復教授與李慧芳老師為見證人,葉少蘭老師為主持人,梅葆玖、姜鳳山、譚元壽閣府、張學津等藝術家前輩還有姜門後代孫少爺等,連同北京小生伶票十位名家及賓客數十人前來觀禮,當年《申報》、《弘報》已備載詳情。筆者在此要說的是,慧芳老師致詞時,訓誨學唱京劇的後生輩,每日須「喊嗓練功」,維持「精、氣、神」通暢, 既可強身,又能成藝,因此請錢老師對筆者多施壓力,須要刻期匯報功課成果。還私下告訴筆者,在家喊嗓子,可對著塑膠空桶使勁唱也無妨,空桶吸音,不會影響鄰居安寧。慧芳老師的細心關注,使人難忘,如今事過人杳,寧不淒然?

 


 

慧芳老師,走好!

張德林

2011年某日在電話裡,我聽到了吳江用低沉的聲音,一字一句地告訴我:「慧芳老師走了……」

我當時驚愣地什麼也說不出來。放下電話,我繞室徬徨,慧芳老師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腦海中不斷地閃現。在京南小院,慧芳老師和林連昆、雷格生對酒的豪氣,令男子漢們愧色難當。

她在舞台上學唱梅、尚、程、荀四大流派的名段後,震耳欲聾的掌聲和叫好聲,久久地在耳畔迴盪著。她學唱言菊朋先生的《讓徐州》,聲腔回轉自如,使人聽起來蕩氣迴腸,不禁擊案叫絕。

她每年查體,尤其是古稀之後,醫生千叮嚀萬囑咐,不要她飲酒過多。然而她每到京南小院,就要酒喝,每當此時,我提醒她要遵醫囑,她會像孩子一般地說道:「德林吶,我知道你為我好,可是說實在的,不喝酒呀,我打不起精神來,三杯酒下咽喉,我的精神抖擻啊!」大家的笑聲還沒完,她二兩酒已經下肚了。

她妹妹病逝上海,她沒有去奔喪,我知道她們姊妹情深,於是問她為什麼不去?她聲調悲切,鄭重地告訴我:「我不願意看到我妹妹死去的面容。她給我留下的印象都是歡快、美麗的,我要永遠保持她這種形象。」

如今,慧芳老師走了,我想起了她對我說過的話,和夫人商量,我不向她的遺體告別了,真的怕看見她死後的面容。我願意她留給我舞台上老生、青衣、花衫、武生、老旦的種種印象。慧芳先生的京劇藝術之「精」,令人五體投地。她會戲多,這似乎並不難,若要做到「精」,那就相當不易。以老生戲――言派的《讓徐州》而論,始今為止,還沒有一位達到她學言菊朋的水準。言派唱腔細膩傳情,講究起伏跌宕,富於獨創性和表現力。慧芳先生深得其精隨。

她的梅派代表作《生死恨》,深得海內外戲迷的喜愛,連梅蘭芳先生的公子梅葆玖先生也極為推崇、稱道。

慧芳先生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梨園世家,在舊社會能擠進戲班裡混飯吃,殊不容易。慧芳先生以她的聰穎、好學、謙恭平和的心態贏得了前輩們的憐愛,都願意傾心相授,而她也學得刻苦認真,所以得成正果。

慧芳先生成名後課徒盡心盡力。古稀之年身患重病,手術之後,仍然是樂此不疲,並照樣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登台演出。如今慧芳老師走了,京南小院少了一位貴賓。

我每次想到她,就會望著慧芳老師家住的方向,默默地說道:「慧芳老師,您在上界走好!」

 

11_1990李慧芳臺北登台清唱

1990李慧芳臺北登台清唱

 

11_李慧芳(左)、仉志斌合演《生死恨》

李慧芳(左)、仉志斌合演《生死恨》

 

11_(右起)錢江、葉少蘭(主持人)、李慧芳(見證人)李崇遠

(右起)錢江、葉少蘭(主持人)、李慧芳(見證人)李崇遠

 

11_(前排左起)李慧芳、錢夫人唐瑜;(後排左起)梅派名旦于蘭、李崇遠

(前排左起)李慧芳、錢夫人唐瑜;(後排左起)梅派名旦于蘭、李崇遠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弘報 京劇 李慧芳
    全站熱搜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