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8日下午,秋高氣爽,國家圖書館舉辦了6場以「抒情與寫意」為題的講座。壓軸由臺大教授、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老師介紹崑曲《牡丹亭》,輔以名崑生溫宇航和國光劇團青衣名角陳美蘭的示範表演,滿座聽眾沉浸其中,享受了近三小時的視聽盛宴。
安祈師在作育英才、兼任行政、發表論文、出版著作、編寫劇本等方面皆成就非凡。如沐春風的溫言婉語帶領舉座進入戲曲藝術的唯美境界,令人如飲醇釀。
明萬曆進士湯顯祖於1598年著臨川四夢:《還魂記》、《南柯記》、《邯鄲夢》、《紫釵記》,以《還魂》為第一部,又名《牡丹亭》。傳說有3位女子因此劇殞命:婁江女子俞二娘酷愛其詞,私心仰慕杜麗娘,以致憤惋而死。揚州女子金鳳鈿讀牡丹亭後,致書與湯,自願委身,因郵遞延誤,湯至女已死,竟為之營葬廬墓月餘始返。杭州女伶商小玲因演〈尋夢〉,唱至「守得個梅根相見」,淚隨聲下,氣絕而殞。這些「春蠶到死」的記載,可知當時在文壇和劇壇發生過多大的影響。
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句可知紅樓夢一書受影響甚深。湯顯祖曾云:「天下女子有情,寧有杜麗娘者乎?」劇中〈閨塾〉一折,又名〈學堂〉,也叫〈春香鬧學〉,請來家庭教師原係思想禁錮者,反成思春啟蒙者。花園中「嬌鶯欲語」而「夢回鶯囀」而「春光召我」。出門前梳妝臨鏡,發現自我,不禁自珍、自憐、自矜。唱詞中「我一生愛好是天然」最能點出杜麗娘的與眾不同。「奼紫嫣紅」對照「斷井頹垣」頓悟繁華之於寥落、燦爛之於衰頹、生之於死。由尋春、賞春、惜春至傷春。明似追尋愛情,實則真正追求的是盎然生機、自由生命。
崑劇乾隆後日衰,近代出現「牡丹亭三夢」:1992年華文漪來臺演出、1999年陳士崢導演全本55齣該劇、2004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由俞玖琳、沈豐英擔綱。
受過嚴格崑劇養成教育以及千錘百鍊舞台磨練的溫宇航以精準到位的純熟身段將柳夢梅活脫呈現聽眾面前,並將水袖、腳步、走位、眼神、轉身如何配合情節,一一詳加說明。強調演員務必做到每一個眼神都能傳達至臺下座中每位觀眾。他與陳美蘭的搭配,呈現出傳統古典含蓄、保守、欲迎還拒的細膩情思,讓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至情至性的美感中。
主講者的學養富厚、表達流暢,專業演員舉手投足規範到位,滿座爭相發問、要求合影,氣氛溫馨,收穫滿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