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 起 2016年9月22日-27日,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綜合企劃組組長吳如容、劇藝發展組趙心如、研究推廣科余翡苓一行赴日,與橫濱能樂堂館長中村雅之、三味線藝術家常磐津文字兵衛,洽談2018年共同製作暨演出事宜。雙方決定以明代《繡襦記》及日本舞踊演劇《汐汲》為題材。表演方式採融合崑曲與能劇的戲劇美學及文化;結合崑曲音樂與三味線音樂,新編《繡襦夢》。演出的內容分3段:1.傳統崑曲《繡襦記》〈打子〉;2.傳統日本能劇《汐汲》;3.新創編台日合製《繡襦夢》。這3段式的演出,要與所選故事《汐汲》的敘事手法和思想情感相符合。2017年8月31日雙方在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東京台灣文化中心舉行簽約儀式。
能劇《松風》 舞踊《汐汲》(Shiokumi)係以《松風》為基礎。故事描述日平安時代,平城天皇的孫子在原行平(Ariwara no Yukihire,818-893,唐憲宗元和13年-昭宗景祥2年)被流放到須磨(Suma,今兵庫縣神戶市),約有3年。松風和村雨兩姊妹在行平的身邊服侍,受到行平的寵愛。行平被赦回京都之後,不久就去世了。她們為繼母所逐,以海邊漁家女寂寞以終。她們雖然已成幽魂,但對行平的思念與日俱增,常常出現在須磨海邊。旅僧巡訪舊跡,來到一棵松樹下,遇到二女的幽靈,各道往日的愛情與怨艾,祈求僧侶代為解脫妄執,而得超度。松風將行平的烏帽子和狩衣(kariginu)抱在胸前,內心因繾綣的戀情而煎熬痛苦。松風穿戴行平的衣帽,瘋狂般的站起來,彷彿看到行平的身影就在眼前,直衝到松樹旁邊。村雨也大吃一驚,想要阻止她的姊姊。此時松風回想起行平所作的一首和歌:
今朝與妳離別,往那遙遠的因幡國,
我看到稻葉山的松樹,彷彿聽到妳說:「我在等你呢!」
是的,我立即回來擁抱妳。
松風對那棵樹呼喚行平的名字,她將她的相思化成舞蹈。有時靠着松樹懷念行平,有時繞着松樹嬉戲。當天空露出曙光時,松風與秋雨都不見蹤影,只剩下松樹的樹梢仍殘留着風聲。
交大教授楊永良稱:這首和歌收錄於《古今和歌集》。其中的「松樹」(matsu)與「等待」(matsu)是雙關語。
夢幻能和舞台 能劇可分「夢幻能」和「現代能」兩種。前者,劇情是以幽魂為主角,墜入時空,緩緩敘述過往;後者,則是在現實時間進行,劇中人物全是現世人。兩者以「夢幻能」劇本為最多。《汐汲》屬「夢幻能」,其人物松風和場景都發生在角色死後的另一世界裏,烏帽子和狩衣被松風幻為在原行平的形象,「他們相遇,回憶前世的種種,對於自己,對於對方,都因此有了更深的理解」。國光劇團總監王安祈說到:「活着的時候沒有能在一起,死了以後,以靈魂的姿態相見,最後雖然還得分開,仍是一場空,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能對彼此,有了更加『幽深』的一層認識。」
能劇舞台的後台,稱「鏡間」,是屬於冥界的空間,而「本舞台」(主要舞台)是屬於現世。兩者之間由「橋掛」(悠長的通道)所連接。所有能劇的角色都是從另一個世界渡過「橋掛」來到這個世界,而所有發生在「本舞台」上的現世故事,都是過去的幽靈幻影。即使是現世的愛情,都是從死後的觀點來談論。能劇舞台的結構,在鬼魂走過「橋掛」要走入異世界,又依依不捨回到現實人間,表達愛戀、等待、不捨,最後靠精神力(佛或修行)克服內心的情欲。
新編《繡襦夢》 國光劇團與橫濱能樂堂合作新編《繡襦夢》,第1段為傳統崑曲《繡襦記》中的一折〈打子〉。述唐代官家子鄭元和奉父命赴京趕考,遇長安名妓李亞仙,一見鍾情。但錢財散盡,典當一空,連貼身書僮來興也賣了,被鴇母逐出妓院,流落唱蓮花落(輓歌)行乞度日。鄭儋進京述職,家人宗祿訪得元和淪為歌郎,將其領回家中。鄭儋氣憤兒子有辱家聲,舉杖責打,致令氣絕,棄於雪地。幸李亞仙搭救,脫下身上的繡襦(斗篷)為元和覆蓋,為其取暖。亞仙憐其遭遇,感其情深,離開青樓,將元和接回同住。後再剔目勸學,激發他發憤苦讀,元和終於考上了狀元。
第2段是舞踊《汐汲》,採用《松風》故事的主軸,主角為一漁家女。她與為官被貶的男仕邂逅相戀,其後,該男士出仕未歸,女主角在松樹下等待多年至死。藉由旅僧的對話,以及男士遺留的官帽與一襲衣裳,女男鬼魂得以相見,怨念解消,徘徊冥府的靈魂得以「度脫」。
第3段新編《繡襦夢》,修改了《繡襦記》大團圓的劇情,採用「夢幻能」的敘事方法與思想情感,讓鄭元和在垂暮之年回顧。鄭元和80歲彌留之際,睹及繡襦,與仍然年輕貌美亞仙的幽魂相見。「其實是亞仙繡襦的幻影,但在元和的眼裏,就是亞仙本人。」元和回憶、重現,回返當時,再會亞仙,重演一幕幕元和的少年歲月,對亞仙心醉神迷的深深愛戀。元和抱憾終生是光耀門楣後,亞仙不告而別。時光停滯在元和高中後,與亞仙一同赴任,在驛館巧遇鄭儋。鄭父說道:既已中試,前罪可免。元和一改怯懦,鼓起勇氣向父親溝通,終將說動之際,未察覺亞仙已離去。亞仙聽到元和與其父的對話,雖然鄭父已將接納她,但她不忍日後父子為她終身芥蒂,怕元和為難,決定留下繡襦,獨自離去。元和再次與亞仙的身影道別,長年累積的人生悲憾得以紓解,卻也喚不回隨歲月而逝的青春和真情,他獨自走入生命的結局。
新編3段式《繡襦夢》崑曲實驗劇,於本(107)年6月17日在日本橫濱能樂堂首演。9月8日-9日於台中的國家歌劇院及9月14日-16日在台北的台灣戲曲中心公開演出。用崑曲和能劇說出同一故事,「亡者追憶舊情,為情所困,靈魂相見,各自剖析內心,再離別,心靈得到安頓」,在音樂、舞蹈、表演的呈現,確有其難度,賴台日兩團藝術家的磨合、頓悟而融合,演出後頗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