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京劇史》(中卷)(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二十四章〈京劇走向世界〉中說到梅蘭芳1919、1924、1956年三次訪日,1930年訪美,1935、1952年兩次訪蘇(聯),也說到十三旦(劉昭容)1922年赴新加坡、印尼,1925年黃玉麟、十三旦、小楊月樓相繼率班赴日本演出。1939年程硯秋赴歐洲考察。在該章第六節「京劇在新加坡」中又說到「大約1910年。慶升平落成不久,請來一個福州戲班(新和祥班,一說「新祥和班」)來表演。」「第一批到新加坡來的京戲藝人――即慶升平的新和祥班,人數相當多,計有花旦白牡丹、女小生如月樵、紅生李榮芳、武生金絲猴、五歲紅、武行張金山等八十餘人……這是京戲南下東南亞的開門炮。」――看來,《中國京劇史》所載最早在國外演出京劇的時間是1910年,演員是福州藝人白牡丹等人。

其實,最早把京劇傳播到國外的藝術家之一是南派武生張桂軒。自1891年起,張桂軒就曾先後兩次出國,到過日本、朝鮮、俄國,演出神話戲和「八大拿」一類武戲。張桂軒出國演出京劇的時間早了梅蘭芳28年,也早了白牡丹等19年。

張桂軒(1872~1963)祖籍山東濟南,出生於河北省靜海縣。七歲起學武術,十二歲入天津永盛和科班學文武老生,師從景文星,十五歲起改學武生;後又拜師王鴻壽(三麻子)、孫菊仙、鄭長泰等名家,練就了一身好功夫,尤能左右手舞棍,創造變化出許多新招式。十八歲出科,在山東、河南一帶演出,頗負盛名。

1891年(光緒17年),廿歲的張桂軒應旅日華僑的邀請,隨一個皮黃、梆子「兩下鍋」的戲班赴日本演出,這是中國戲曲最早登上外國舞台的演出劇團。從那時起,這個戲班在日本的長崎、大阪、東京、神戶等地演出了三年多。1894年,在歸國途中,他們又輾轉到朝鮮漢城演出一個時期,隨後又到俄國海參崴、伯力、雙城子等地區演出三年,這些西伯利亞地區的城市居民,多半是中國人。1908年(光緒末年),張桂軒以主要演員身分,應邀率班再次赴俄國上述地區演出,同行者有老孟七、苗勝春、張雙鳳等。

同年回國後,張桂軒先後到東北、湖南、臺灣等地流動演出。1910年後,他長期在上海、杭州與南方京劇名家王鴻壽、李春來、蓋叫天、潘月樵、應寶蓮、鄭法祥、馮子和、趙君玉、毛韻珂、趙如泉、林樹森、芙蓉草等同台。常演劇目有《長坂坡》、《挑滑車》、《伐子都》、《鳳凰山》、《惡虎村》、《四傑村》、《銅網陣》、《花蝴蝶》、《鳳鳴關》、《翠屏山》、《白水灘》等,獲得觀眾普遍歡迎;特別是他在《白水灘》中的舞棍、《翠屏山》中的舞刀,尤其名重一時,與李春來(張桂軒的表兄)、蓋叫天、張德俊(張雲溪之父)三人一起被譽為「江南武生四傑」。

1939年在上海演出時,張桂軒因出頭帶領演員反對戲院老闆苛扣戲班演員工薪,遂被辭退,並列入「黑名單」,無法再在上海演出,即攜帶家屬到了南京。在南京大戲院任後台管事時,又因反對漢奸不出錢看白戲、阻止流氓搗亂等,差點喪命於日本侵略者之手。張桂軒從此被迫中止舞台演出,以教戲謀生,掙扎於貧困線上。

1949年後,張桂軒得到新生。1951年,他為支援抗美援朝,以八十高齡剃鬚重新登台,和程硯秋在南京中華劇場聯合義演,他主演《白水灘》之十一郎,英姿如舊,舞「棍花」及一連串「台蠻」、「旋子」,不減當年之勇。1952年,他被軍事學院聘為武術教授。1954年後,在南京市京劇團當武戲教師。1956年,江蘇省文化局為他虛歲八十五誕辰和舞台生活七十三週年舉行了紀念會。張桂軒在會上演出了《翠屏山》,他用那把已使用過六十餘年的單刀,左盤右旋,舞出了一套真少林六合刀,使「活石秀」重現舞台。同年,他當選為南京市人民代表。

1957年,江蘇省第一屆戲曲匯演時,他示範演出《鳳鳴關》,嗓音清亮,開打俐落,塑造出一身是膽的老年趙雲形象,受到內、外行一致好評,被大會授予榮譽獎。1959年12月,張桂軒被任命為江蘇戲曲學校副校長,後又任江蘇京劇院副院長。1960年,他以八十八高齡最後一次演出《鳳鳴關》。1963年2月27日病逝於南京,享壽九十一歲,舞台生涯長達七十七年。

《京劇知識辭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人物」部關於「江南武生四傑」只提到李春來、蓋叫天、張德俊三位,竟沒有張桂軒的條目,實是一大疏漏。

 

14_張桂軒劇照

張桂軒劇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弘報 京劇 張桂軒
    全站熱搜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