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戲,能不看麼?──臺大國劇社第60屆公演〈鍘美案〉 〈斷橋〉 〈珠簾寨〉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戲曲學院改制為學院,迄今屆滿七年即創校五十六週年,是以校方結合了慶典意義、才藝挑戰以及娛樂性質系列校慶活動,自民國88年國光、復興兩校合併之後首次舉辦國光116期校友回娘家,全校師生共聚首於木柵校區辦校慶活動,在428日校慶當日,除規劃各項戲曲展演、才藝競賽、藝文展覽、遊藝競賽活動、園遊會及百戲創意帳棚表演、戲曲才藝新星盃(京劇團、綜藝團)與攝影藝術師生聯展等……今年本校還特別透過各種管道蒐集國光校園點滴的老照片和畢業紀念冊,舉辦「走進時光隧道國光校友文物」及展覽並於內湖校區舉辦2013「捕風捉影-劇場攝影聯展」等系列活動,展露戲曲與藝術之風華,各方賓客及校友同來慶賀,感受這充滿喜慶與人山人海的文化盛宴。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報因應時勢,改變出刊方式,自2013年三月之後,以網路報紙方式,先是在中國新浪微博、新浪博客、騰訊微博等網站發表內容;四月份起,又在臺灣痞客邦、Facebook開闢弘報園地,使得原來的〈弘報週刊〉平面媒體正式轉型為網路電子媒體。現將網頁收訊方法分列如下:

臺灣及海內外各地讀者可上痞客邦首頁搜尋「李崇遠‧臺灣弘報」,或至Facebook搜尋「臺灣弘報」,即可觀看我們發表的文章。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劇目淵源

《紅鬃烈馬》又名《薛平貴與王寶釧》或《全本王寶釧》,原本取材於《龍鳳金釵傳》鼓子詞(現存有清末刻本或手抄本之部份折子)。《清稗類鈔》記載為秦腔演出劇目,其後改編為京劇傳統劇目。《京戲考》、《戲典》均列入刊本。全劇篇幅甚長,包括〈彩樓配〉、〈三擊掌〉、〈別窰〉、〈探寒窰〉、〈誤卯三打〉、〈鴻雁傳書〉、〈趕三關〉、〈武家坡〉、〈算軍糧〉、〈銀空山〉、〈大登殿〉等十餘齣,全部搬演如同連台大戲。或謂自〈彩樓配〉演至〈大登殿〉摘精彩折子戲搬演名《紅鬃烈馬》。除京劇外,漢劇、川劇、湘劇、晉劇、豫劇、滇劇、祈劇、粵劇、秦腔、楊劇、河北梆子、同州梆子及臺灣歌仔戲均有此劇目演出,視為民間最喜戲曲故事之一。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涯有愛相牽繫,海角情誼深,戲曲學院赴海南島交流演出,風靡兩岸戲迷,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師生為臺增光,載譽歸國。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民國100年,年底在臺北市城市舞台有兩場當年復興劇校頭一期「復」字輩同學的專場演出,這些國劇界的大哥大姊,如今都是六十上下的年紀,能在短時間內召集起來,分別自海內外奔回母校,重操舊業、再登氍毹,真是件不簡單的事。觀眾們基於懷舊和好奇,熱烈響應,幾乎塞爆了八德路上原來的北市社會教育館總館展演大廳。從前的一張張老照片和新聞報導,讓老戲迷興奮指點,跌入回憶之中;認出自己心儀的偶像,不免大聲驚叫,呼朋引伴細數過往。前塵往事歷歷湧上心頭,是一次台上下心靈的交會,珍貴記憶的重現。林谷芳老師的構想、義舉譜成了一段美麗的佳話。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珠簾寨》原為淨角正工戲,自譚富英增添〈收威〉一場後,列為生角主戲。從此,流傳「不學《珠簾寨》,不能算譚派」的說法。余、楊、譚、馬、言均有此戲。又名《沙陀國》、《解寶收威》。此戲曾在臺北市中山堂,由北京京劇院老生杜鎮傑領銜主演。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1940年秦瘦鷗的小說《秋海棠》問世後,先後被改編成話劇、滬劇和評彈搬上舞台,賣座極一時之盛。著名話劇演員石揮還因出色地創造了「秋海棠」這一生動的藝術形象,而獲得「話劇皇帝」的美稱。那幾年,「秋海棠」與羅湘琦之戀情悲劇,幾至家喻戶曉。儘管小說作者在「前言」中聲明並不影射任何人,但究竟誰是「秋海棠」的原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年春暖花開時節,為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增進兩岸城市之間在文化藝術上的互相了解,我們迎來了「兩岸城市文化互訪系列――北京文化週」。二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經典話劇《李白》、北方崑曲劇院的《紅樓夢》先後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登場。三月份戲迷翹首以待的北京京劇院「唱響之旅」在北市中山堂更掀起了沉醉、癡迷的狂潮。當紅頭牌一連五天演出經典骨子老戲,唱腔熟、卡司強,文場運弓如飛,武場鼓槌似雨下。台下觀眾無論內外行大聲叫好,掌聲如雷久久不歇。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京央視戲曲頻道首次播放六年前拍攝的京劇音配像《四大坤旦選段》,其中有雪艷琴的《鐵弓緣》(王艷配像)、新艷秋的《霸王遇虞姬》(呂洋配像)、章遏雲的《拾玉鐲》(唐禾香配像)、杜麗雲的《上陽宮》(張笠媛配像飾江采萍)。除新艷秋那曾與楊小樓合演過的《霸王遇虞姬》獨家新戲有[二簧]、[西皮]各一段之外,其餘三位每人只有一段,總共不過十幾分鐘,實在太短,很不過癮,但這些取自八十年前的老唱片中的唱段,畢竟來之不易,彌足珍貴矣!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統劇目《四郎探母》取材自《楊家將演義》,老生、旦角並重,四樑四柱齊全,自譚鑫培以來,各流派均有此戲,是演出頻率最高的戲碼,始終受人喜愛,每貼必滿,伶票皆常搬演。尤其〈坐宮〉一折,常單獨演出。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拙文〈哪幾位才是「四大坤旦」?〉在《弘報》刊出後,接到幾位讀者來電,說是「四大坤旦」後面兩位雪艷琴、章遏雲以及後來被社會輿論、戲迷觀眾「補」入的新艷秋,大家多少都有所了解;只是對前兩位胡碧蘭和孟麗君,都很不熟悉。要求筆者再作些介紹,為此,蒐集資料撰成此文,以饗讀者。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弘報》編採群採錄/李崇遠彙整

「悠悠古越風,深深兒女情。」〈十里紅妝〉是江浙地域民間數百年來婚嫁文化美好的傳說,也是每一位待嫁女兒內心寄託朱紅中,祈求祥和幸福的恆遠夢想。究竟什麼是〈十里紅妝〉?為什麼要求〈十里紅妝〉?我們先來聽聽民間的說法: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戲、票戲過程中,受教於多位名師,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屬名列「臺灣四大鬚生」之一的哈元章老師。大家都知道他曾在空軍大鵬劇隊演而優則教,藝宗馬派老生,以《打漁殺家》、《三娘教子》、《南天門》等戲最為拿手。在文化大學戲劇系國劇組任教多年。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正值氣候宜人、處處奼紫嫣紅的晚春時節,這也是最適於旅遊的季節;而此刻我的腦海中不由得特別懷念起一位忘年的故友來,那便是上海梅蘭芳藝術研究會會長史美恂先生。就是去年此時,在我短短數日的上海旅次中,一向健朗活躍的史會長竟猝然辭世,而我大概是他最後見面的朋友,在當時筆者內心的震憾傷悼真是難以言喻!

文章標籤

臺灣弘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